新的不公平和供给不足问题产生了
记者:现在,老百姓抱怨多的是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住不起房。“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对不少普通人群特别是低收入阶层还只是梦想。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局面产生?
徐长生:这三大问题之所以难解,客观原因是因为我国人口多,经济社会发展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计划经济向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还没有完成;主观原因是我们在解决这些难题上,对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如何厘清市场与政府的边界还处在探索和实践的阶段。
在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住房、上学、看病都由国家统一解决,都是政府的事。那时有表面上的和低水平的公平,但缺乏效率,房屋、学校和医院的数量很少,供给非常短缺,老百姓实际上得不到像样的住房、教育和医疗服务。改革开放后,我们试图引进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家庭、企业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性来逐步满足人们对住房、教育和医疗的巨大需求。在经济体制的转型阶段,为解决这些难题我国同时采用了计划和市场的双轨调节体制,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调控“看得见的手”都在发挥作用。在住房、教育和医疗服务效率显著提高、供给大大增加的同时,产生了较高水平上新的不公平和供给不足问题。
把握三个原则
记者:针对这些问题,努力的方向在哪里?
徐长生:无论是解决就业、收入、社保,还是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难题,都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
第一,公平和效率兼顾的原则。既不能像原来计划经济时期那样只讲公平、不讲效率,或者搞新的平均主义,那样由政府大包大揽,不仅财政负担不起,而且大多数人的民生需求也得不到解决,只会是供给不足的短缺经济;也不能像经济体制转型初期那样,过于讲效率,搞过度的市场化,因为民生领域大多是公共或准公共产品或服务,政府不能后退、必须进入。
第二,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并举的原则。现阶段在解决民生问题上,政府和市场不是简单的此进彼退、此多彼少的问题,二者都存在缺位的地方,所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都要加强,两只手都要硬,该由政府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要大力介入,市场作用还没有发挥或发挥不够的地方应打破垄断,放开市场准入,加强竞争。
第三,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的原则。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民生问题的解决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相适应,必须在国家经济实力和财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分步解决,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发达国家的福利和保障水平。当前特别要防止短期行为,过度超前,寅吃卯粮。应按照“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的思路,统筹解决各项民生工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