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下跪感恩,还须用行动证明(3)

学生下跪感恩,还须用行动证明(3)

感恩教育不能成为一场"秀"

800多名学生齐刷刷下跪,场面感的确很强,然而,这种学生集体下跪的场面已经不再鲜见,面对接二连三的下跪事件,笔者心中也顿生困惑:给父母下跪,难道就是感恩吗?

是的,羊跪乳,鸦反哺。父母的养育之恩,子女的终生难以回报。因此,我们做子女的要常怀一颗感恩父母的心。然而,人毕竟不是动物,历史的车轮也是滚滚向前的。

五四运动的一大历史功绩就是促进了人的觉醒,人生而平等。辛亥革命的胜利也废除了跪拜的礼节。没想到在100多年后的秋天,历史的车轮又开起了倒车。学校居然组织学生集体下跪,让人心生恍惚之感。

诚然,在传统封建礼仪中,子女对父母行磕头下跪是一种礼节。然而,现代的教育已经认识到,磕头下跪式的礼仪过分强调人与人之间差别,与现代公民理念相悖。

当然,如果学生们的下跪是发自内心的,笔者也不需多言,但学生们从小本没有接受这种下跪教育,学生们本没有下跪的意识,而该校组织学生以集体下跪的形式来向父母表达自己感恩之情的做法,则有“下跪秀”的嫌疑。

如果,学生的下跪不是发自内心,而是由于外部组织而实施的一种行为,那么校方举办这样的一场活动,其意义又何在?因此,组织学生集体向父母下跪这件事告诉我们,感恩教育不能简单化。

不错,孩子应该对老师感恩,也应该对父母感恩,但是培养感恩意识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经历中去感受,在真切的情境中去体察,在具体的角色关系中去积累,而不是靠组织一个吸引人眼球的场面。

为人师表者完全可以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感恩父母:如端茶倒水、捶背揉腰,以及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等等。其实,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都是学生关心父母表达自己孝心的体现。而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远比那空洞的一跪来得更实在、更有价值。

集体下跪感激涕零,还需持之以恒

这些年来,民间和教育机构出现不少以孝道为主题的活动。例如,一些地方学校组织学生集体给父母洗脚、洗衣服等。这些事情若纯属学生自发,或者在家里养成习惯,倒也没什么。一旦放到公众场合,由机构组织,却不能不说已经变味。甚至可以说,学校的作秀成分远甚于学生的真情流露。

学校这么做,并未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也难说顾及家长真实感受。不否认部分学生愿意通过这种方式向父母表达孝心,在这种场合,许多父母也会发自内心地感动。但哪怕是一派和谐的场面,也无法掩饰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强迫意味。对于家长和学生,首先想到的恐怕是这乃学校组织的活动,不能不参加。这样一来,其行为有多少真实性,也就难以得知。

若学校想大力弘扬传统孝道,更不必采取这种集体下跪的形式。一定要搞个什么“孝敬节”,哪怕是从学校的教学理念出发,也显得比较刻意。何况,有些学校搞类似活动既是做给学生父母看,也是做给上级主管部门看,把这当作一种德育“政绩”。德育是学校重要的教学指标,举办“孝敬节”则可作为其中一个抓手。至于谁感动了谁,反倒成了次要问题。

关键还在于,这种做法其实是对牛弹琴,既非弘扬传统孝道,也与现代家庭伦理不接轨。传统孝道讲究的是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绝对服从。而现代家庭伦理更讲究人格平等与互相尊重的精神,即父母要爱子女,子女要敬父母,父母不能溺爱子女,而子女也不可愚孝父母。不问青红皂白就让子女下跪“谢恩”,这明显是脱离现代社会,难以推而行之。

弘扬传统文化,得先搞明白哪些传统与现代法治精神可并行不悖,提倡孝道感恩,也不可不辨析正误,防止误入以丑为美的歧途。例如前不久安徽某地以传统二十四孝故事为题制作了一批街头公益广告,其中把“埋儿奉母”这种毫无人性、荒诞不经的事迹当作推崇榜样,结果招致不少质疑。学校要弘扬传统文化和感恩精神,切忌念歪经、表错情。真的想弘扬和复兴传统,不妨从多读经典开始做起。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