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全力培养整市推进(3)

河北:全力培养整市推进(3)

——看承德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摘要:“70后不愿干农业,80后不懂做农业,90后不愿谈农业。”这句流传甚广的话也是前些年河北省承德市的现实。

刘宝龙校长说:“有人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比喻是‘农民点菜,教师下厨,政府买单’。我们作为具体落实者,就要想方设法把政府投入的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实实在在地发挥最大效益。”

效果:我说我是职业农民他们可羡慕了

走进围场县顺鑫果蔬种植合作社,大棚里的草莓、蔬菜、食用菌新鲜诱人,理事长吴瑞国说,我这里的草莓因为品质好,采摘价格超过了北京。“我从小就不愿种地。出去打工,闯荡,后来搞水泥建材赚了些钱,再后来节能减排的需要,水泥厂停了。依照国家政策的引导,2012年回来联合33家农户整合360亩地搞起了果蔬种植合作社。我发现现在的农业的概念和我小时候可大不一样。我们赶上了好时候。一开始我对农业一窍不通。正赶上搞职业农民培训,我成了第一批学员。现在我的基地成为县农广校的实训基地,还有两间专门的教室。我也成了乡土种植技术专家,我这里的职工都可以出去讲授种植技术了。我发现了一个朝阳产业,就是现代农业。”

隆化县晨新蔬果种植合作社理事长白颖,从北京工商大学毕业后本可以有个安稳的工作。可生性好动、“闲不住”的她“看到国家农村政策好,看到农业有发展前途”,还是选择的回乡创业,当起了职业农民。先是帮着父母打理承包的200亩荒山,2013年联合20多户农民建起了蔬果种植合作社,当年大棚种植的毛收入就达40多万元。开始她也不懂技术,赶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边干边学习,使她很快掌握了技术。“我还要读个农学的‘大本’。”白颖笑着说,“我去北京参加大学同学聚会,有在银行的,有公司白领。我说我是职业农民,他们可羡慕呢,说我是‘大款’,因为每次聚会都是我买单呀。哈哈……”

平泉县23岁小伙李东博,高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起早贪黑,每月2000多元工资,对于90后的他来说根本剩不下,“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远离家人,还被人瞧不起。”他说,“2014年春节回家,见村里在建农业园区,搞大棚种植,国家有补贴。我说不走了,建两个大棚试试。没种过地,连黄瓜长出来都不会摘。农广校的老师从整地、育苗、嫁接、定植……全程手把手教。现在差不多掌握了技术。从去年10月1开始在大棚里种黄瓜,现在已经卖了1万多元钱,比打工挣的多多了。我感到命运突然间发生了转折,找到了人生的目标。现在的生活忙碌、充实,也得到了大家的尊重。我们‘新型职业农民’还有个微信群,都是志同道合的创业人。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我特自豪、特骄傲!”村里像李东博这样的年轻人有一批。从前村里有300多人在外打工,现在回来一多半。创业成为村里年轻人的时尚。

责任编辑:覃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