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后劲不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取得 GDP 增长奇迹的同时,环境、社会收入差距、老百姓的健康水平、社会公平等方面的指标也越来越差。应该说,这种较为明显的反差的出现,主要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初实施领导干部选拔和晋升标准改革后,地方领导干部的晋升与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相挂钩。以GDP为主要考核内容的官员晋升体制,客观上会对地方政府形成重增长、轻民生的制度激励。在财力一定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往往将其更多投在见效快的基础建设方面,忽视对长期增长效应明显的科教文卫等服务的投入,从而对产业间的协调、同步发展形成负面影响。而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是速度与效率的统一,并以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为基础。改革开放后以GDP为目标的发展模式,不仅严重扭曲了各种经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动力和压力都显得有些不足,而且也影响了产业优化升级所需要的资源支撑和市场空间。
长远生产率存在被忽略的风险。在现行经济体制下,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个体户及广大群众都是微观经济主体。而在当前,很多地区依然存在“跨越式发展”“超常规增长”“弯道超车”等诉求,其实际上反映出这些地区的经济主体仍缺少谋划长远的内在动力。如前所述,这主要与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以GDP为中心的干部考核体系有关。但是应该说,这在总体上容易导致各地在发展经济方面侧重短期需求而疏忽长远的生产率。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经济治理能力
中国当前推进经济治理现代化,就是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降低强制性行政命令的作用程度和频率,同时吸收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经济治理,践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思想路线。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体制改革应当转换视角,从新的起点启航,进行“主动式改革”,促使中国经济体制更成熟、更健康、更有质量。
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弥补市场失灵及市场缺陷不仅是个技术问题,更是一门艺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绝不是要置政府干预于不顾,而是要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厘清两者的边界,规避资源配置“真空”或无效现象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必需放松经济性管制,破除行政垄断与行政干预,构建体现公共经济理念的新考核模式,强化政府的“无为之手”与“扶持之手”,同时弱化甚至驱除其“掠夺之手”,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提高政府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水平。
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就必须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使市场以“自由竞争”为中心转向以“平等竞争”为中心。基于现代市场体系所具有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等特点,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必须逐步完善企业家市场、土地市场以及资本市场,形成企业家的市场价格机制、土地的市场价格机制、资本的市场价格机制等,进而形成合理的生产要素价格机制。这不仅需要培育大量的充满活力的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者,而且需要培育无数个理性的需求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