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翔安农民画融合核心价值观 已成为“城市名片”

厦门:翔安农民画融合核心价值观 已成为“城市名片”

摘要:刚刚过去的2014年,翔安区农民画大放异彩,硕果累累——以农民画艺术形式再度荣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8米长的农民画《翔安春色》荣获厦门市文学艺术奖美术类金奖,更多地走入人们视野;建立农民画基地,正在着力打造产业化发展样本。

农民画是传统民间绘画的延续和发展,以乡村生活和乡村风土人情为主要题材,具有民族、民俗、原发、原创的特征,是表现地域文化、民间风格的中国绘画。

农民画源于农村,源于农民生产、生活,它既继承了中国民间艺术,又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画面构图大胆、色彩鲜明、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原汁原味地呈现生活本真,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其中,吉林东丰、陕西户县、厦门翔安、上海金山等地区更被称为中国农民画之乡。

刚刚过去的2014年,翔安区农民画大放异彩,硕果累累——以农民画艺术形式再度荣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8米长的农民画《翔安春色》荣获厦门市文学艺术奖美术类金奖,更多地走入人们视野;建立农民画基地,正在着力打造产业化发展样本。

  薪火相传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翔安农民画真正成型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翔安区的梁金城、陈珠庭、陈其园等本土画匠在广阔农村的庙宇、壁砖、宗祠、家具上进行宣传画的创作,并在农闲时开始了农民画的自发性创作。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翔安的农民画因其“很乡土”,创作题材丰富、艺术风格独特、表现手法大胆,开始屡屡获奖,并在国内小有名气。后来逐渐发展到与吉林东丰、陕西户县、上海金山等地区“并驾齐驱”,成为中国画坛上一种画种,并形成了独特的闽南现代民间绘画。然而如何传承并发展翔安农民画,缓解农民画“后继无人”的问题,翔安一直在不断尝试。

2004年开始,翔安区成立蔡厝小学、舫阳小学农民画培训基地,聘请梁金城、陈珠庭等“领衔”开班传授民间绘画技艺,开展农民画进课堂、农民画夏令营等活动,丰富了农村娃的课外生活,也促进传承工作。

为鼓励农民画创作队伍的恢复和不断壮大,近年来,翔安区更是专门在文化馆成立农民画传习基地,让农民画家有个交流、学习、培训的平台,不少退休干部和教师加入创作大军。目前,农民画骨干创作队伍60多人,参与学习和从事农民画相关工作人数有200多人,先后培养中小学生农民画创作者1000多人,农民画队伍已逐渐呈现出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新局面。

政策扶持 从自娱自乐到精品迭出

“如今,翔安农民画创作者中,有教师、退休干部、农民、商人等,所画风格贴近生活与乡土,自成一派。”梁金城告诉记者,随着时代的变迁,新时期的农民画不再只是田间地头的真实描绘,更多地被赋予了时代感。

2013年,一幅长达18米的翔安版“清明上河图”——《翔安春色》问世了。两年构思、5年完成、50000多个人物,作者陈珠庭的杰作让省美术院的专业画家叹服。

2014年,区委宣传部、区文化馆组织翔安农民画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农民画创作,这些作品既保留了农民画的质朴与浓墨重彩,又在具体的内容描绘中体现新时期的价值观。

翔安区文化馆潘志坚介绍说,近年来,翔安农民画俨然成为厦门城市名片之一,涌现了许多名家和精品佳作。先后有380多幅作品参加市级以上展览,40多幅作品参加全国性展览,其中8幅作品在全国农民画展中获奖,44幅农民画公益广告作品在全市、全省推广宣传。

  产业发展 从“资源”向“创意”转型

创意转型使得翔安农民画插上飞翔的翅膀,如何将农民画文化品牌打造成文化产业?

在新春来临之际,翔安区委宣传部别出心裁,结合农民新春挂灯笼的习俗,将农民画印制在红灯笼上,免费赠送给居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大红灯笼的形式,欢欢喜喜地进入百村千户。喜气洋洋的大红灯笼,栩栩如生的农民画,让当地居民欢喜不已。

这是翔安农民画开拓市场的一个事例。如今,农民画已成为翔安当地一大特色文化产业。翔安东铸玄雕、文兴瓷、福春姜母鸭、胡老三酥饼、斑斓彩等本土企业正在积极参与农民画衍生产品的开发,共同探索将翔安农民画产业化,或以农民画为背景、素材进行包装、创作,从自产自销,到有组织地走向市场,大步向产业化迈进。

记者了解到,当前翔安区委、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画创作,从人才培养、精品创作、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制定积极的扶持措施,让翔安农民画快速走向市场,插上腾飞的翅膀。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