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资本出海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开展,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也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去年11月,媒体曾报道一家名为“海上丝绸之路投资基金管理中心”正在筹建“海上丝绸之路银行”,计划私募1000亿元人民币投向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沿岸国家、地区、城市和企业相关项目。
据该中心负责人介绍,海上丝绸之路投资基金管理中心是一家私营基金公司,参与筹建“海上丝绸之路银行”的目的除了提供海上丝绸之路相关项目资金支持外,更重要的是以民间资本身份参与“一带一路”项目建设,淡化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政府色彩。
上述负责人坦言,联合筹建的海上丝绸之路银行得到了相关部门指导,“银监会批复了数家试点民营银行的筹建工作,这给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商业项目的民间资本很大信心”。
对此,黄薇表示民间资本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注意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毕竟建立一家实体银行的风险相对较大”。
在黄薇看来,民间资本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更可以采用PPP机制,既公私合营的机制。事实上,筹备中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计划参考现有惯例和国际通用规则,采用PPP等多元方式为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模式。
在去年的博鳌论坛中,财政部部长楼继伟透露,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在积极筹备中,筹备组和相关机制都已建立。在该机制下,今后还将推动建立一个信托基金,通过推进一些PPP项目,实现私人部门的参与,通过改革让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一带一路”的投资风险
“一带一路”这四个字正在变得前所未有地火热起来。无论是各省区市在政府报告中积极表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还是二级市场对于相关“一带一路”概念股的追捧,都显示了外界对于这一战略构想的期待。
与国内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热捧相比,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却莫衷如是。作为贯通欧亚的“经济走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超过60个。其中不仅有地区大国在“虎视眈眈”,一些小国的政治动荡也可能导致投资失败。
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带动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是“一带一路”热潮背后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
“一带一路”香饽饽
“一带一路”构想最早出现的时间是2013年9月和10月。当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同年10月,习近平在印尼参加APEC会议期间又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
具体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分为三条线路:一条北线,北京-俄罗斯-德国-北欧;一条中线,北京-西安-乌鲁木齐-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匈牙利-巴黎;一条南线,北京-南疆-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意大利-西班牙。
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以泉州为起点,横跨太平洋、印度洋,历经南海、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阿拉伯海、亚丁湾、波斯湾,涉及东盟、南亚、西亚、东北非等相关国家。
从世界地图看,“一带一路”连接了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为了抢占先机,搭上国家战略的“顺风车”,国内诸多省区市纷纷提出自己参与一带一路的规划和设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