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民生思想的三个维度(2)

习近平民生思想的三个维度(2)

全面深化改革路径中的民生导向要求

加强民生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既内在于中国梦的战略设想之中,又体现为当前深化改革的具体要求。回顾历史可以看出,改善民生是确保人民群众拥护改革、确保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是我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民生导向下坚持改善、保障民生和促进共同富裕,是由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实现人民幸福这一梦想需要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民生导向的改革思维是消除“中国梦”实现障碍的必要手段。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也表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或者是主张发展起来以后再研究分配和改善民生,只能使发展成为无源之水,不可能具有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这些论述,深刻阐述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民生导向的改革,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还存在着必须克服的障碍。利润导向压倒社会发展目标和生态建设目标、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中“关系”盛行、劳动者权益受到侵蚀、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式增长致使生态日益恶化、围绕入学和就业的“占坑”、拼户口和托门路等现象还没有杜绝,只有用正确的民生利益观指导改革才能加以纠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 只有解决人民群众最困难、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统筹改革,才能使改革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以民生导向的要求推动改革,需要改变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重经济增长轻民众福利的倾向。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民生工作面广、量大、头绪多,一定要注重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做”。这从另一侧面为我国深化改革设计了科学的路线图。一方面,正如改革初期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摸着石头过河”一样,民生保障问题的解决也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只能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步得到解决,因而需要注重稳定性、连续性和累积性;另一方面,将民生保障提升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可以增强民生问题解决的紧迫性,同时也可以有效克服脱离民众基本利益、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的倾向。

民生问题的根本在于利益,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处理好利益关系。当前,解决民生这一现实问题还要靠发展,“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经济发展可以为解决民生问题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推动民生问题的加快解决。但发展经济必须遵循科学规律和可持续发展,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而不能以牺牲环境、生态为代价,更不能以群众的根本和长远利益为代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遇到关系复杂、牵涉面广、矛盾突出的改革,要及时深入了解群众实际生活情况怎么样,群众诉求是什么,改革能给群众带来的利益有多少,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思路、制定举措、推进落实。”按照这个要求推进改革,就可以将改革的决策和实施建立在对民生问题客观评估的可靠基础上,既保证了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又可以有效减少和化解改革过程中的风险。在利益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底线思维,他强调:“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坚持民生工作的底线,就是要提倡勤劳致富、合法致富、共同致富。只有守住底线、完善制度,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社会利益关系才能从根本上理顺。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