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民生思想的三个维度(3)

习近平民生思想的三个维度(3)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民生发展动力

民生问题不仅仅是社会建设问题,在深层意义上它还构成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民生问题涉及就业、住房、消费、养老、教育、医疗、生态等各个领域,是经济发展成果的直接体现,也决定着劳动者素质和作用的发挥。马克思主义认为,活劳动是价值的源泉,经济增长归根到底是由劳动者的素质和作用决定的,推动经济发展必须激发劳动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呈现出新的常态化特征,既处于增长速度的换挡阶段,同时也处于经济结构的调整阶段,急需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虽然速度放缓,但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在经济新常态下加强民生建设,有利于按照促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稳速度、增效益的要求,构建长期、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着力在提高就业质量、提高劳动人口尤其是就业困难人口就业能力、改善创业环境上下功夫,建立全员培训制度,引导劳动力适应和促进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加强民生建设,可以给企业施加压力,通过竞争性的市场机制推动其提高劳动者素质、改进技术和有效利用资源,使民生建设成为我国从要素驱动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的加速器。

加强民生建设,确立守底线、保基本的民生保障机制,有利于消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扩大内需和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扩大公共资源的规模和覆盖面,可以增强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进一步拉动国内消费需求,从而为经济增长增添新动力。加强民生建设也有利于劳动者提高工作积极性,进而促进经济更快地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在上升并超过了投资,同时服务业增加值也超过了第二产业,这充分说明了民生建设对于经济增长的巨大促进作用。可以相信,着力改善民生,将给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动力源泉。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