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将军”冷宽(2)

“好将军”冷宽(2)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全军开展了以政治思想好、三八作风好、军事技术好、完成任务好、锻炼身体好的五好战士运动。雷锋刚入伍,对这个情况还不了解。

如今55年过去了,冷宽对雷锋入伍第一天的情形依然记忆犹新。这名年轻士兵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积极上进的精神面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雷锋早入伍三年的冷宽时任雷锋所在团政治处秘书。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的生活和工作与雷锋息息相关。

雷锋外出执行运输任务时,就在团机关食堂吃饭,冷宽总能在食堂碰到他。他发现雷锋确实与众不同:别人吃完饭,把碗筷放在一边就走了。可雷锋每次都会和炊事员一起收拾碗筷,把食堂打扫干净,然后躲进驾驶室内看书。

有一次,冷宽问他,:“咋中午从不见你休息?”

“我习惯了,中午要抓紧时间学习。”雷锋说。

因为表现突出,1960年7月份,雷锋就被团里树为节约标兵,入伍10个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那时候,冷宽曾陪同雷锋到兄弟部队做“忆苦思甜”报告,被他的苦难身世和爱党爱国精神感动。

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雷锋生命永远留在了22岁。

冷宽奉命随团政委到雷锋生前所在连蹲点调研,代雷锋生前所在班9名战士起草了申报“命名雷锋班”的报告。“雷锋班”命名后,全国各地的信件雪片般飞来,冷宽逐一把信件整理好,特别感人的读给雷锋班的战士听,然后代“雷锋班”给各地群众回信。他还参与整理了雷锋遗物十件宝:雷锋生前驾驶的13号汽车,生前读过的《毛泽东选集》……

而今,这些宝物大多珍藏在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内,它们穿越过历史的故纸堆,依然宛若一座永放光芒的灯塔,温暖了一代代人的心灵。

1964年清明前夕,上级决定将雷锋墓从抚顺葛布街公墓迁至望花区公园。

给雷锋移墓的镜头,现在依然时不时在将军的脑海中回放:

抚顺市街头,铅云低垂,哀乐阵阵。冷宽和运输连连长与“雷锋班”6名战士,把雷锋的棺椁抬上汽车。站在灵柩车上,冷宽向后望去,送葬的人群望不到头。老人扎着白围巾,年轻人戴着黑纱,跟着灵车缓缓前行。短短17公里的路程,汽车整整走了两个多小时。

“什么人才能受到人们这样的爱戴?”此时26岁的冷宽眼角湿润,在心里问自己。

“心里装着人民的人。”冷宽的目光停在雷锋的棺椁上,他自己找到了答案。

3.用雷锋精神干雷锋事业

沧州五胞胎老二缴福森,站在胸前戴着三枚奖章,正细心擦拭汽车的雷锋照片前,目光久久不愿挪开。

这一天,他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们,和雷锋叔叔一起,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10岁生日。

穿着工作服的农民工来了,他们利用中午吃饭的一个小时时间,来看雷锋照片了;家住门头沟的九旬老太太,非得让女儿推着轮椅把自己送来。

这次展览有这样几个数字将被永远刻在军博史册上:50年来雷锋照片首次在此大型公展,短短14天的时间内,参观观众达18万人。

2014年9月28日。相似的故事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内上演。

141位将军、省部委领导、书法艺术家挥毫泼墨,艺术地再现了雷锋日记的深刻内涵和巨大魅力。《雷锋日记大型书法展》将雷锋手迹、照片与书法才艺融为一体,呈献给观众一个真实、可爱、可学的雷锋,创造了50年来我国举办雷锋日记展规模、规格之最。

一拨拨观众来了,又走了,带着品完心灵鸡汤后的慰藉。

没有人知道,一位叫冷宽的将军,几天前在京郊的一个工厂内,为了选片、定版,整整熬了一个通宵,连一口水也没顾得上喝。

冷宽不想让别人记住自己,他只想让大家记住雷锋的名字。

这也是他发起成立中华雷锋文化促进会的初衷。

这群雷锋生前的战友们,喊出了响亮的口号:“用雷锋精神学雷锋,用雷锋精神干雷锋事业。”

冷宽和战友们忙碌起来了,他们没有了节假日,每天的日子被学雷锋、讲雷锋填得满满的。

他们办雷锋主题展览;创办《雷锋》杂志和“雷锋网站”;成立将军和学雷锋先进个人讲演团;组织“送雷锋精神万里行”活动;发起救助“好妈妈王玉萍”、年轻母亲吴英的爱心活动;捐建“学雷锋爱心水窖”;开展雷锋精神寻根之旅……

曾经做过大手术的冷宽,永远担纲一线冲锋陷阵指挥员的角色。三年来,他不停地策划,组织了一个又一个学雷锋宣传活动。即使生病住院,他病房的案头依然是厚厚的雷锋书籍。

冷宽和他的战友们,执着的脚步一直行走在传播雷锋精神的路上。一颗颗雷锋精神的金色种子,在他们的汗水中,在一次次不眠的灯火中,孕育播种。

种子在土地上扎根,发芽,直至长成郁郁葱葱的大树。雷锋精神作为一种道德建设的力量,和中国梦内在完美契合,中华民族的崛起将势不可挡。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