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看问题的角度是多方位的。政协委员来自各行各业,民族、信仰、职业各不相同,有官员、有学者、有企业家、有艺术家,不一而足。围绕某个问题开展协商,角度自然不同。二是表达观点相对客观理性。政协组织不是权力机关,围绕重要公共问题协商,位置超脱,不会代言部门利益。在共同的政治原则下,平等议事、理性包容是协商的基调。三是见解具有较强权威性和专业性。界别带有行业领域特色,委员是各界别有代表性人士,政协汇集了各方面的专家、大家、名家,他们的发言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本领域的水平和发展方向。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主要着力点
要想找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着力点,就必须明确协商民主的发展方向和建设中的主要问题,集中攻关,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有序开展协商,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加强协商民主建设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头绪多、任务重、期待高,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下有步骤地进行。人民政协要率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协商民主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把党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领导落到实处,把住正确的政治方向。各级党委应将政协协商纳入协商民主建设的总体布局和的议事日程,支持政协依照章程独立负责开展协商,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研究重大问题,使政协协商更好地服务党的总任务、总目标。人民政协应及时向党委主动汇报履职实践中取得的进展和经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积极争取党委的领导和支持。政协协商活动应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开展,抓大事、议大事,找准协商议政的切入点,建真言、谋良策。只有这样,才能牵住牛鼻子,与党和国家工作目标上一致、行动步调一致。
(二)完善年度协商计划制定实施机制,加强与党委政府工作的有效衔接
年度协商计划是把政协协商纳入决策程序的有力抓手。协商年度计划的制定实施,使得协商的重点更突出、资源更集中,程序更具操作性,与党委政府工作的联系更密切,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更明显。
需要进一步规范年度协商计划制定实施各环节的工作制度机制。建立健全重点协商议题与政府会商机制,推动政府协商与政协协商有效整合;完善内部选题机制,保障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界别和委员提出议题的民主权利,推进政协协商与政党协商、人民团体协商的有机对接。完善知情明政制度,建立信息公开、信息共享、为委员提供便利条件,使协商各方信息更对称、交流更深入,确保议政议到关键处、议到点子上。规范党政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参加政协协商活动,面对面听取意见,减少随意性,确保协商过程更有效。完善成果采纳落实反馈机制,解决协商和决策脱节的问题,促进协商成果的转化利用、激发委员积极性,提升协商的内在动力。
(三)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释放内在活力和潜能
协商的质量取决于前期调查研究的质量。完善调查研究制度,从建立选题机制、制定调研方案、优化调研队伍、找准调研切入点、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深入实际开展调研,到深化研究论证、规范和明确调研成果的运用反馈和评估等环节都要形成相应工作机制和流程。
改进会议协商。规范会议活动的程序和机制,增加即席发言和互动交流。完善大会发言遴选机制,探索大会期间推荐界别发言,提高发言质量。主持人负有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良好协商氛围的职责,发言人应有理性有度、合法依章发表意见建议的义务。改进简报、视察调研报告、政协信息等会议成果报送形式,如实反映委员意见建议。
加强委员队伍建设。建立服务和管理委员履职工作的制度。依据政协章程,细化委员的资格条件,明确其权利和义务,建立履职档案和情况统计,严格会议请假制度等。建立健全委员联络机构,完善委员联络制度,修订进一步发挥全国政协委员尤其京外委员作用的意见,切实发挥委员在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驻会副主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