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和完备是大数据分析的基础(2)

真实和完备是大数据分析的基础(2)

喻国明认为,大数据由不同数据集构成,若想全面、立体式反映某一个体、事物、事件,其关键在于对不同数据集进行关联分析,而关联分析的前提是建立标签。“对每一个数据文本做标签,就像图书分类一样。几十万册的图书,有了分类,才能够有序管理。面对大数据的海量信息,有了标签,就可以轻松找出需要的信息。”尽管不可能存在一个100%包容性的大数据库,但对数据进行快速、有效的处理与整合,无疑能为未来深入、真实、可靠的分析夯实基础。

“有些标签是自然形成的。例如,通过社交媒体的个人资料,就可以轻松分出年龄、性别、职业等不同标签。还有一些标签,则要通过网络行为分析才能认定。例如,在分析个人言论的社会特征时,可根据网络发言使用的词频、语义进行计算,并依此为网民贴上早起群体、晚睡群体,时尚型消费者、保守型消费者,高收入者、低收入者等标签。”喻国明认为,在大数据时代,一个文本碎片被打上的有效标签越多,其可被利用的价值越大。

数据分析:以小数据为“校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姜飞做了一个有趣的比喻,“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好比货币,要像研究货币一样研究信息数据。”在他看来,“信息货币”一旦不可信,也容易发生“金融危机”;要提高大数据分析的可信度,就要找到一个“校对的准绳”。

喻国明认为,传统的抽样调查在发布结论时,需同时公布调查是否遵守了“21条规则”(包括数据来源、调查方法、资助者等),以保证调查报告不会产生误导。未来,大数据分析也应该同步公布数据来源、数据量、数据截取的时间区间等有关数据品质的指标。“如果数据来源是通过‘爬取’软件获取,那么公布‘爬取’量有多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受众判断数据分析的真实度、可信度。”

另外,尽管小数据是小范围的、片段的,但它有一个核心价值,即能够提供准确的结构性分析,拥有可靠的统计学价值。喻国明表示,“大数据虽然信息丰满,但整体构造难以看清,因此,小数据能够成为大数据判断结构性位置的校标。”

李欲晓还表示,大数据时代来势迅猛,关涉企业社会责任、个人社会规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正在完善。未来,在数据来源、数据分析、结论校准等方面,应陆续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学术规范,以保障大数据在国家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