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政府面临着社会保障的支出压力,缓解收支矛盾,亟待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挥市场机制,转变粗放的行政管理模式。
在经济新常态下,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面临新常态。
当前,社会保障事业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一方面是经济发展新常态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必然带来新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最显著的特征是我国已经步入了全民保障。
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到2013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达到8.2亿,全国已有超过2亿人在按月领取养老金;城镇职工医保、城居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13亿;社会救助制度实现了城乡全覆盖。下一步,需要认真分析经济新常态和全民保障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研究一些新政策、新措施。
经济增速放缓
可能影响社保投入增长
在过去这些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下,国家财力增强,在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上投入很大。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补助资金1960亿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4142亿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资金765亿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补助资金219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91.9%、78.1%、121.6%、65.3%,均远高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近五年来,中央财政安排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资金12487亿元,安排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资金509亿元。
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公共财政收入增速降低,2013年的公共财政收入增速10.20%,与2010年时的21.28%、2011年时的25.00%相比大幅下降。特别是地方财政在前些年的快速发展中收入主要来自土地出让和资源开发,由于增长方式的调整和变化,地方“不差钱”的年代已经过去了,而社保制度建设还处在初创时期,一方面现有的待遇水平由于福利刚性难以下调,另一方面现在的投入还远没有到位,所以各级政府面临着很大的社会保障支出压力。
结构调整时期部分困难企业参保缴费能力可能受到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直接影响到参保缴费的稳定性。据统计,2013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断缴费人数达3064万人,比上年增长12.7%,中断缴费人数的增速高于参保人数增速7.1个百分点。估计未来几年社会保险的脱保、断保现象还会持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