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现代服务业提升工程,把服务业发展成为我区国民经济的大产业。制定实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重点谋划和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新型专业市场、创意与文化、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商务、健康养生养老、教育、旅游休闲等九大类服务业集聚区,积极发展新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实施服务业百项重点工程,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冷链物流、物联网、物流信息平台等现代流通业态。深度挖掘我区长寿养生的优势资源,规划设立养老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推进“电商广西、电商东盟”工程,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万村”活动,启动广西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服务,培育专业、规范、高效的科技服务机构。以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为重点,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推动旅游业跨越发展。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景区景点,抓好南宁万达茂、桂林万达文旅等一批高端旅游项目和重大旅游设施建设,加强古村镇(寨)和古民居的保护开发,加大力度创建特色旅游名县、名镇、名村,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促进旅游与文化、民俗、生态融合发展,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落实好服务业价格、财税、土地等政策,支持推动一批商贸主体“个转企”“小上限”。推进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提升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质量。发展现代农业,当前最紧迫的就是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要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争取部分市县成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使用权、林权抵押担保试点。稳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等金融奖补政策资金2亿元。建立和完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00家以上。抓好农业基础提升工程,继续推进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逐步实现每个涉农县(市、区)都有一个自治区级或市级示范区。抓好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技术展示、特色作物科技创新、良种繁育、标准化示范等基地建设。培养新型农民。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继续稳定粮食生产,加强粮食仓储建设。开展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自治区安排22.32亿元建设8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推进南菜北运农产品流通综合试点,实施好“广西特产行销全国”活动。抓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开展清洁化标准化生态养殖,发展现代畜牧业。提升发展海洋渔业,规划建设标准现代渔港,发展现代远洋捕捞,建设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和海洋牧场。加强与东盟海产品养殖和加工合作,建设中国—东盟海上渔业走廊。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
突出创新驱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要靠创新驱动来引领。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产品、管理、制度、业态、市场等方面创新。实施工业创新发展工程,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0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35%。力争北海高新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建设柳州自治区级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建立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加快构建公开统一的自治区科技管理平台,调整优化各部门管理的各类科技计划、专项资金。抓好汽车制造、节能环保、高性能金属、生物质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通过创业引导基金、种子基金、优惠贷款、技术市场等方式,促进中小微企业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高新化发展。加快建设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和质检中心,推动与东盟各国技术、标准、检验检测等互认与合作。深入实施质量强桂战略,推动企业质量品牌和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建设。培养引进多层次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营造创业创新氛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五)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构建和谐友好的现代生态文明体系。
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相克到相生的转变,做好环境保护“加减法”,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高效高值利用环境容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完成“十二五”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任务,自治区本级安排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14.47亿元,推进城镇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城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加强城市地下管网普查、建设改造和治理,在南宁、柳州、梧州开展雨水收集利用建设试点。建设南宁国家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城市。推进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供水、湿地保护等项目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监控预警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积极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新型建材等新型生态产业。以循环经济和延长产业链为抓手,实施循环经济科技专项行动,推行清洁生产,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创建生态产业园区,对国家和自治区级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扩大与东盟环保产业合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