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发展优势转化为理论优势和话语优势

把发展优势转化为理论优势和话语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贯彻落实总书记要求,做好新形势下的理论工作,不断增强科学理论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必须高度重视话语体系的建设,在融通转化的基础上实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优势真正转化为理论优势、话语优势。

    

话语体系不仅是“说什么话、怎么说话”的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思想状况、价值观念、形象认同的综合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外部文化和价值观输入的冲击,以及来自民间社会和网上虚拟空间的非主流话语影响,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表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越来越多元的理解评判,整个社会话语格局呈现越来越纷繁复杂的局面。新的时代背景给理论工作提出了新的紧迫课题,即加快建设与中国实践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主流话语体系。通过构建这一新的话语体系,既充分展示当代中国人对价值理念、发展愿景、民族传统的理解,从而在国际上获得话语权;又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普及化,增强全社会对科学理论的认同和自信。

建设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主流话语,必须整合现有的话语资源,最大程度弥合沟通障碍、凝聚思想共识。应该看到,当前社会上客观存在着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网络话语四种不同的话语体系。四种话语体系中,政治话语主要服务于政治活动的需要,旨在传播政治理念、巩固政治认同,规范性、指向性、稳定性都较强,但往往严肃刻板,不容易走近大众。学术话语是学术研究中使用的语言,建立在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上,抽象性、概括性、思辨性特点鲜明,但实践中也存在高高在上、凌空蹈虚的问题。大众话语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进行交流所使用的语言,这种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活泼,但容易流于庸俗、引发歧义。网络话语是在网络空间中演变、生成、流传的语言,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个性、多元多变,但也存在粗俗泛滥、格调低下的倾向。不同的话语体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共同构成当下复杂的话语环境,对主流话语建设提出严峻挑战。

纵观历史,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之所以为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人群广泛接纳和信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话语风格的魅力。这一话语体系,集真理性、价值性、实践性、大众性、审美性于一身,体现了科学缜密、经世致用、开放包容、富于激情的高度统一。在新形势下建设马克思主义主流话语,必须继承发扬这一传统,科学把握四种话语体系的内在关系,在相融相通、相得益彰中彰显政治话语体系的方向性、凝练学术话语体系的科学性、放大大众话语体系的传播性、借力网络话语体系的开放性,以话语体系的创新转化夯实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石。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曾说过: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世界。当前,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带来不同社会制度、社会文明整合与竞争的客观态势,促使我们必须通过“话语”来表达自己的“在场”状态。加快话语体系的创新转化,努力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神形统一、体用兼修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主流话语体系,我们才能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赢得主动。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