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发展优势转化为理论优势和话语优势(2)

把发展优势转化为理论优势和话语优势(2)

    

话语生态的变迁是社会生态变迁的反映。现在,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社会发展也出现从低收入阶段向中等收入阶段攀升的明显拐点,这些变化特征都在话语体系的分合、聚散、流变中得到体现。

继承中有创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不仅重视传承马克思主义经典话语,也重视贴近社会现实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经典表述,到今天仍是指导我们观察和理解社会的“钥匙”。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等概念范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混合所有制经济、负面清单管理等创新表述,则体现了我们在实践探索、理论扬弃基础上的话语创造。实践证明,当代中国的主流话语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完善的科学体系,丰富鲜活的中国实践,始终是这一话语体系的源头活水。高明的理论家总是善于从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中提炼体现“最大公约数”的“词源”、“词根”和“词意”,引导人们把对客观世界的新认识上升为新的理论,用带着泥土芬芳的鲜活话语焕发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生命活力。

分化中有共鸣。任何语言都是特定意识形态的表征,多元话语碰撞的实质是多元社会思潮的交锋。随着社会文化、社会思潮的多元化,理论工作的主体和对象在思想倾向、兴趣观念、表达习惯等方面都发生了分化,寻找广泛认可的思想共识、表达共识难度比以往更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表述,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面向未来的”,“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既有凝聚全社会政治共识的作用,又为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广袤空间,还因其通俗性和开放性,使普通大众也能从中获得切身感受和体验。实践证明,社会思潮越是此起彼伏,观点流派越是纷争激荡,传播格局越是多元分化,人们越需要高屋建瓴、纵览全局的理论指引。以话语的融通激发思想的“共鸣”,就能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劲撬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改造社会的大格局。

冲突中有交融。话语融通的本质是言说者之间的沟通是否顺畅。不同的话语体系之间不可避免存在话语隔膜、话语冲突,一定条件下还会演化成相互“绝缘”的话语群落。比如,有些理论工作者脱离实际、玩弄考据,满足于关进小楼自成一统,研究者“进不去”、“出不来”,大众看不懂、也听不明白。但同时也应看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传播手段大大拓展了话语的自由空间,话语垄断的“霸权”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正逐步消失。网络上的理论“大V”比比皆是,不同群体平等、理性、建设性对话成为可能,客观上有利于理论的创新发展。实践证明,理论不是静止的教条,需要在交流互动中不断丰富完善。促进话语体系的建设,必须营造开放互动的语境语场,培育各个群体皆能充分表达的公共舆论,为科学理论的传播普及赢得自由、良序、融合的广阔空间。

    三

不断增强科学理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要探索不同话语体系有机转化、无缝衔接的有效途径,努力做到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坚定话语自信。话语权源于对核心话语的坚守和自信。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仍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转换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性的核心话语不仅不能丢,而且不能模糊。要以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主流话语的核心概念为主干,打通不同的话语场域,实现学术话语、政治话语、大众话语、网络话语的概念兼容和表达对接,在固本培元、拨乱归正中培植枝繁叶茂的理论大树。

区分话语对象。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理论工作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情况: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区分清楚言说的对象,话语体系出现了紊乱和错位。分众化的传播时代需要细分化的话语策略。转换话语体系,必须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和语言习惯,学会“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如,与学者交流要讲究逻辑规律、突出学理支撑,处理好多元话语和规范话语的关系。与普通群众交流要灵活运用口头语言和各种修辞手法,把枯燥的“理论说教”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审美语言”,把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直观的生活逻辑。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注意讲话的场合和艺术,善于用讲故事、举事例的方式叙事明理,用大白话、大实话解惑释疑,用高度凝炼概括的话语提纲挈领,用问题和现象作靶开诚布公,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元素广征博引,他的话语方式对社会现实有深刻的洞察力和阐释力,对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