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网专访: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3)

求是网专访: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3)

问题在于,面向未来,我们在继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将会遇到重大挑战。从全社会对粮食的需求看,峰值远未到来。粮食需求峰值取决于人口、城镇化、收入水平三大因素。我国人口峰值还未到来,未来人口总量将继续增长,多一个人就多一张最要吃饭。我国城镇化峰值还未到来,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人从农村迁移到城镇,自给性人口不断减少、需要购买粮食的人口数持续增长,对粮食供给保障体系的压力不断加大。我国城乡居民动物性食品消费峰值还未到来,尽管随收入水平提高口粮消费在减少,但对动物性食品的消费在持续增长,中国人对饲料转化率低的猪肉消费尤为喜好,人均粮食直接和间接消费总量将持续增长。根据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这种随收入水平提高而出现的膳食结构变化,将持续进行到人均GDP约2万美元时才会停止。从粮食生产发展看,技术潜力大,经济潜力和环境潜力小。目前我国中低产田比重较高,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潜力还很大;主要粮食作物(特别是玉米)单产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通过提高单产以增加粮食总产的潜力也很大。很多人正是从这些角度出发,认为我国未来粮食增产潜力很大。但要看到,这种潜力只是技术上可行的潜力。要把这种技术潜力变为现实生产力,关键在于经济上是否合算、生态上是否可持续。目前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已经超过主要出口国的生产成本,而且我国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的势头还很强劲。在成本抬升、价格封顶的双重挤压下,留给我国粮食生产者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固然国家可以通过加大补贴力度为粮食生产者争取到较大的生存空间,但很多补贴手段要受“黄箱”政策的限制。很多地方在前期的粮食生产发展中已经严重透支资源环境,继续挖掘粮食增产的技术潜力,会加剧这些地方的生态赤字,是不可持续的。从经济潜力和环境潜力的角度看问题,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面对这种严峻局面,中央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目标和“以我为主、立足国内、提高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新战略。这为我们在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开拓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最突出的是:第一,“保”的范围有收缩。按照传统粮食统计口径,我国粮食自给率2013年已经下降到88.7%,但这主要是由大豆进口快速增长造成的。继续沿用包括谷物、豆类、薯类在内的宽口径计算粮食自给率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不符合我国粮食安全工作实际情况。从笼统地要求粮食基本自给收缩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有利于集中资源保重点。第二,“保”的途径有变化。首次提出将“适度进口”作为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国内产能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广辟粮食进口渠道,会使我国粮食供给更加可靠、市场更加稳定。

求是网: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李克强总理在这篇讲话中提出要把握“中国特色”和“新型”两个要求,“农业现代化不能一个模式齐步走”,这在实际过程中如何把握?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与欧美等国相比有哪些特别之处?

叶兴庆: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强调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和“新型”这两个基本要求。我理解,“中国特色”,就是要从中国国情出发,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制度条件和资源禀赋特征;“新型”,就是要彰显时代特征,紧跟世界农业发展新理念、新趋势,运用最新科技成果。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应该是集体优越性与个人积极性“双结合”的道路,发挥集体在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牵头作用,调动农户生产经营积极性;土地产出率与劳动生产率“双提高”的道路,继续发挥农业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的传统优势,又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机械化,使更少的人种更多的地;应该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双增强”的道路,既充分释放农业资源的生产潜力,又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注重可持续性;应该是主体功能与多元功能“双发挥”的道路,在继续发挥农业为全社会提供食物等物质产品这一主体功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重视发挥农业提供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多元功能;应该是国内生产潜力与国外市场潜力“双挖掘”的道路,既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安全,又积极利用国外农业资源。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