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外交的自信与自觉(2)

中国公共外交的自信与自觉(2)

三、向谁表达?这是公共外交的客体问题。

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把国内外民众对中国政策的理解与支持,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当然,公共外交的客体主要是外国民众。可以说,公共外交是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统战,秉承“团结友华派,争取中间派,孤立顽固派”原则。外国民众中对华友好、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要巩固,对华敌视的暂缓争取——毕竟形势比人强,事实胜于雄辩,自然会化解顽固派的中国心结,重点是争取中间派、犹豫派。

提升中国形象,就是通过战略沟通塑造对方政治、舆论精英的中国观,通过文明对话培养对方知识分子、文化艺术人士的中国意识,要让友华派、中间派、顽固派形成对华印象的最大公约数,并让友好派带领中间派,感化顽固派,在让外界客观、全面、动态地认识中国新形象,理解复杂中国的内政外交。为此,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建设,并推动智库积极走出去,按照大传播理念,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中国公共外交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也应结合当地的民情及对华态度,设计不同的策略、重点。对发展中国家,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真诚地帮助他们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在国际上积极回应他们的期待;对发达国家,多传播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带给他们的巨大机遇,展示中国的现代化也是借鉴、折射西方现代化成就,增强其对中国崛起的认同感、成就感;对周边国家,要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促民心相通,培育客观友善的周边舆论环境。

四、表达什么?这是公共外交的内涵问题。

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阐明中国故事背后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公共外交的三大内涵。

传播中国文化,关键挑战是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转化为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将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转化为对现实中国的兴趣与热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讲好中国故事,已经成为近年中国公共外交的重点努力方向。中国被公认为全球化的得益者。这并非偶然,需要我们讲清楚中国成功故事背后的制度根源与文化基因,尤其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发展模式,这是中国之所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50%、对世界减贫的贡献率高达70%的中国密码。用好大数据,以宏大叙事讲清楚中国所发生的文明转型——5000年来首次实现从内陆文明向海洋文明、从农耕文明向工业(信息)文明、从地区性文明向全球性文明转型,以及这三种转型对人类文明转型的伟大贡献。与国际主流媒体、出版社合作提供影视、文学作品,将这种宏大叙事变成诺贝尔文学奖、世界电影大奖,网络游戏等产品。

阐明中国故事背后的价值诉求,是中国公共外交新的努力方向。长期以来,国内外有种错误认识,认为中国的成功国内靠摸着石头过河、国际上靠搭全球化便车,缺乏自身价值观,因而这种成功具有偶然性、不可持续性,由此滋生“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强硬论”等种种言论。这是对世俗文明崛起的偏见。因此,必须讲清楚中国成功故事背后的价值根源。中国梦为此出了个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进一步将中国梦理念化。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