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外交的自信与自觉(3)

中国公共外交的自信与自觉(3)

五、如何表达?这是公共外交的方法问题。

打铁还需自身硬。正人先正己。练好内功是表达自己的前提条件。全面深化改革确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比较优势,增强了中国表达的底气。在国际话语体系未创立之前,可借船出海——一方面借助发达国家传播途径,通过收购、入股、代理和市场置换,传播中国;另一方面借助不同国家推崇的价值观,在当地讲好中国故事。比如,欧洲地区对妇女权利总体较关注,可以与BBC合作拍摄《Chinese Herstory》(中国女性史)电视纪录片,从女娲补天、武则天、黄道婆讲到今天的李娜等,看中国女性在中国家庭、社会文化传承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阐明中国的价值观。同时应大胆走出去,经营、完善好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旗舰项目。

为更好地表达中国,可以三部曲推进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建设。

第一步,继承。中国话语权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现在的中国如何继承中华传统文化道统?德国崛起的历史值得借鉴。近代德国是先实现精神启蒙,而后实现政治立国的,政治立国也因精神立国而得以最终完成。德国1871年统一前后,思想家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如何摆脱日耳曼蛮族形象?赫尔德在《人类历史哲学概念》中提出与文明相对的文化概念,突破了只有英、法才是文明的,其他都属野蛮的观念,为德国崛起奠定思想条件。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进一步将文化界定为精神层面,而文明为物质层面,认为西方文明已经进入文明阶段,丧失原有的文化创造力,只剩下对外扩张的可能性。就这样,《西方的没落》以文化解构文明,以“德意志中心论”取代“西方中心论”,成功让德国精神上站起来。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更是将德国人精神上站起来赋予更大的宗教内涵和历史必然性——诞生于德语区的新教成就了资本主义。换言之,德国的崛起是因为引领了资本主义时代,是为时代而崛起。对我们而言,也经历过类似的文化解构过程,只是几乎全部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解构西方“普世价值”的理论勇气。两岸、东亚如何携手继承好中华文化道统,改变“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的日本历史观,以及满清入关后中华文明道统移到朝鲜半岛的文化观,以共同的文化身份包容国家政治意识,这是中国成为自己、表达自己的严峻考验。

第二步,包容。中国话语权建设的又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中国特色与西方理念的关系?美国崛起的例子为我们以包容思想打造我话语权建设提供很好的借鉴。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巴黎和会期间,美国威尔逊总统将列宁此前提出的“民族自决”观念在巴黎和会推销,成为“十四点声明”的一项关键内容,确立了美国后起之秀的国际话语权,改变了在欧洲人眼中美国不够文明的陈旧形象。这就提示我们,今天的中国也应该在我原生文明底蕴中,提出更加囊括性的话语体系,携手国际社会开创新人文主义。

第三步,创新。中国话语权建设的第三个关键问题是,如何以新技术阐明中国的价值观?新兴媒体日新月异,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甚至价值观念不断更新、日益多元。这就要求我们以“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的传播理念、思维范式、理论勇气,发挥好后发优势,积极打造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打造既具中国特色又具世界性的话语体系。

总之,公共外交的生命力在于知行合一,目标是从和而不同到殊途同归,理念是“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公共外交就是在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之后表达你自己的举措。表达好中国,正是中国公共外交的主题。随着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继提出,中国公共外交迈入自信、自觉的发展阶段。中国公共外交的春天已经来临,有逐步迈入大公共外交时代之势。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