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的形成
近年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GDP增长也进入了7%到8%的区间。对此,争议不断,甚至有人提出所谓“中国经济崩溃论”。
中国经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经济是否还会回到两位数的增长?
习近平一方面指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很充分。我们对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抱有信心。中国不会落入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另一方面,对国内经济形势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得出了三期叠加的判断,并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概括为新常态。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教授非常关注经济新常态理论形成的过程。“从公开见报的资料上看,习近平总书记迄今一共6次提到新常态。”其中,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时首次使用“新常态”这一概念,7月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再提“新常态”,11月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首次全面阐释中国经济新常态,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经济新常态趋势性特征与重点任务做了更深入的阐述。这些重要论述、重大判断、重要部署,表明党对经济建设规律的把握更加成熟,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更加自觉。
习近平强调,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共九个方面概括了新常态的特点。
对此,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教授的理解是,这9方面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未来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趋势。9个方面大多采取“过去如何,现在怎样”的表述方式。比如,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采用这种方式,目的是加强比较,突出中国经济发展发生的阶段性变化,强调必须正确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这些系统阐释,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和深刻凝练。”顾海良评价道。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是立足时代的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是新版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突破,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历史意义。”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表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