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国内经济结构的深层次调整,中国经济进入了平稳快速发展的新常态。经济实力的持续快速积累也带来了中国外交政策的深刻调整。“韬光养晦”不再适应中国与日俱增的经济和综合影响力;“奋发有为”的新战略更有助于中国实现民族崛起的目标。
然而,与经历了长期持续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不同,中国外交则是刚刚进入“奋发有为”的“新常态”。在具体外交实践中,究竟如何“有为”才最符合中国的整体国家利益、才能最好地配合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值得深入思考。
理论上讲,一个国家的崛起速度越快,就越容易成功崛起。因为它可以在其他国家都来不及反应时就迅速积累起别国无法抗衡的硬实力,从而迫使他国接受新的国际格局。但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这种情形将变得不太容易实现。美国经济复苏的势头持续强劲,加大了中国快速拉近与美国距离的难度。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则展现出了高速发展的潜力,进一步扩大中印之间的相对差距也变得更加困难。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可能意味着中国崛起的过程将被拉长,而其他国家则将有更充足的时间对中国的战略意图进行判断并作出反应。国际社会、尤其是周边国家将采取何种态度应对中国崛起,是支持还是阻碍,将对中国能否最终成功崛起或者能否顺利崛起起到很大影响。
一个拥有和平发展传统的强大中国将成为世界和平稳定的积极促进力量。中国民众对此坚信不疑,但如何将此信念传递给更广泛的国际社会,却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任务。对中国缺乏了解,引发了部分国家对中国发展战略的质疑和对中国挑战现有国际秩序的担忧。因此,虽然中国外交进入了“奋发有为”的新阶段,但却面临更严峻的课题。为中国崛起争取有利国际环境的任务变得更加任重道远。
经济新常态的内涵是指依靠科学发展理念,不一味强调增长速度,并注重发展方式的调整、结构的转变和长期发展的可持续性。与此类比,中国外交在面临“新常态”的战略转型期时,也应更加强调科学的指导方针,注重观念的革新与转变。
设立务实目标
即使有强大经济实力做后盾,并有“一路一带”等重大战略做助力,中国扩大对外投资与经贸合作的努力仍然不乏艰辛,国内企业在进军海外时依然常遇挫折。中国高铁在海外市场有不俗斩获,但也经历了痛苦的反复与磨合。石化企业攻城略地,但在政治局势风云变幻的海外市场也蒙受过严重损失。核电工业也希望借着中国工业蓬勃发展的浪潮走向国际,但在与国外同行的激烈竞争中更加认清了自身技术的薄弱环节。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在建核电机组,而且数量远远超出其他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核电企业已经可以在国际上称雄。很多技术层面的进步和完善,离不开一个脚印一个脚印的积累,无法进行跨越式的发展。因此,很多行业即使发展的规模很大、势头很猛,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还得循序渐进,稳步前行。
经济上如是,外交上也如是。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外交新格局的拓展。互惠互利的经贸关系拉近了中国与拉美、非洲、东南亚、南亚、中亚、以及中东很多国家的政治关系。但国内对这些国家的国情研究还不深入,也未在当地建立广泛牢固的人脉网及认同,以致对方国内政治的轻微动荡就可以影响与中国的总体双边关系。只有长期深入的外交工作才能带来扎实稳定的外交进展。
更为重要的是,“奋发有为”的外交方针确立了“以我为主”的大国外交风范,但并不意味着向“以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转变。针对中国崛起和中国外交政策调整背后的战略意图,国际社会存在多种不同解读,而且其中一些解读与中国的自我认知差异较大。忽视这些国际认知差异,或者试图强力压制,都不符合大国外交的应有之义,也无益于良好国际环境的维护。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