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国际认知差异
中国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走过了西方国家一两百年的发展路程。中国的国力不再孱弱,但很少有中国人会忘记西方强国曾经的颐指气使。即使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之时,中国仍时常感受到来自西方国家根深蒂固的傲慢。然而,当中国终于成为了强国、大国、甚至是“超级大国”的时候,首先要避免的是就是步入自己一再批判的西方国家之后尘,过于信奉硬实力,而忽视他国认知。
认知差异一直是国际矛盾的根源之一。美国领导人就热衷于讲述美国在冷战之后张开怀抱,打开国内市场,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无私义举,以印证美国没有遏制中国的企图。但在中国人眼里,美国欢迎中国经济开放、同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等主要是为了拉动自己经济的增长。虽然客观上帮了中国的忙,但并没有主观利他的动机,因此不值得中国特别感恩。反观今日,中国经济增长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的崛起也为众多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中国政府特别强调欢迎周边国家搭中国发展的便车,并积极推进惠及周边国家的管网、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然而经济上的互惠互利甚至让利,是否一定会带来全面关系的积极发展,对此不应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一方眼中的“让利”行为可能是另一方眼中的“利己”行为,这并不为怪。关键是如何从对方的角度,理解对方的认知,让对方感受到在合作过程中的自主权和己方让利的诚意,从而更有效地通过建立互惠关系促进双边整体关系的提高。
认知差异的管理在面对分歧时更显重要。东南亚地区本是中国实施“一路一带”战略、加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最重要地区之一。但海洋领土争端正成为影响中国与一些东南亚国家建立更密切关系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外交战略调整之后,中国从搁置争议转变为不惧怕碰触争议。在中国学者眼中,这是中国以“外交硬度”传递出中国要为国际事务“立规矩”的信号。但中国眼中的“立威”被一些相关国家解读成“霸道”和挑战现有国际机制。中国学者倡导的赏罚分明的“不等距外交”也被理解为“胡萝卜加大棒”的“威压”政策。这样的认知差异严重阻碍着共识的达成和互信的建立。对此进行回避或者强力压制都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激起更深且更难以消除的认知差异。其后果,短期来看,不利于中国发展睦邻关系,长期来看,会进一步强化美国及其亚太盟友联手对抗中国的趋势。远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本与中国没有重大战略利益冲突,但南海局势激化过程中产生的认知差异使它视中国为潜在的长远威胁,从而加紧与美日靠拢。这些难免会对中国继续顺利崛起带来阻力。管理认知差异,不但不容回避,而且需要正面面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