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国外交的 “可预测性”
明确未来意图是消除认知差异的另一有效方式。对于国家生存问题尚无保障的中小国家来说,保持战略模糊和采取“边缘政策”可以最大限度地为自己提供安全保障、扩大腾挪空间,但这并不适用于旨在创造和平崛起环境的大国。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是确保自己的和平意图不被国际社会误解,化解认知差异,以避免不必要的防范性对抗和遏制。为此,保持中国大战略的透明和“可预测性”有积极意义。
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势必更坚定地捍卫国家利益。“底线外交”成为频频被提及的一个关键词。亮明底线,并敢于坚决捍卫底线,日益成为国人共识。但在外界看来,从拥有比较模糊的底线到“亮明底线”本身就是一个强硬转变。如果中国国力进一步增强,会不会采取进一步的强硬政策,是部分国家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国应该积极做出回应和进行主动引导的问题。“底线外交”不但应该包括亮明底线,更应注重于阐明设立底线的考量以及未来的政策趋势,消除外界对中国未来战略方向的疑虑。对于中国的自身定位、传统价值观对战略文化的影响、中国对现有国际机制的态度、对国际安全环境的判断、对总体国防发展需求的理解等等问题,都可以进行积极的政策宣传和阐释。
2014年11月APEC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曾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夜游瀛台,向其详细介绍了中国对自己未来发展道路的理解,并从历史、文化、国际格局等角度解释了中国选择当前发展道路的原因,指出了未来发展方向。这种深入坦诚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双方首脑之间的互相理解,提高了战略透明度,增进了互信。中美高层外交在此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果,应可为中国在其它层面开展多方位外交实践提供有益启示。
回首过去一年,中国经济进入稳定增长的新常态,中国外交也全面进入“奋发有为”的新常态。“一路一带”等互联互通工程的实施,使得经济与外交更加密不可分,也把国内建设和国际发展融为一体。新常态下的大国外交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有效管理国际认知差异,维持良好发展环境,将成为中国平稳度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