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习大大学中国“德”文化

跟习大大学中国“德”文化

(一)求木之长,固其根本

【醉中国·学习经典】跟习大大学中国“德”文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叶跃明 书

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对党员、干部来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总开关”没拧紧,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了。

这句话出自唐代名臣魏徵写给唐太宗李世民的《谏太宗十思疏》,文章开篇就说到了此句: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李世民与魏徵,是中国古代明君贤臣的典范代表,魏徵直言敢谏,太宗仁明善听,《谏太宗十思疏》就是折射出太宗朝堂君臣共同打造出“贞观之治”的一篇代表性理论思想。

魏徵在文中表示,我听说:要树木生长,必要稳固根基;要河水长流,必要疏通源泉;要国家安定,必要厚积德义。源泉不深远怎能河水长流,根基不稳固何求树木生长。德义不深厚而想要国家长治久安,我虽愚钝,也知不可,何况是明德如太宗的您呢!

思想根源的正确,才是做事、为官、治国、理政的基础,这个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习近平主席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引用魏徵此语, 正是在以简易道理来比喻人生真理,告诉给我们的党员干部,“而况于明哲乎”!

中国文化对人的启迪,总是以最为形象的比喻,引申出最为经典的理论。比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用松柏树木的耐寒,来歌颂人性品格的韧性;又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用江河滔滔奔流不息,来形容时间如流水的白驹过隙。树木、山水,这都是中国文化讲述人生道理时经常采用的自然界形象。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的生长与人的生长,就是极为经典的形象对比。种树的关键,在于根基健康;而立人的根基,在于品德健康。

所以,这就是习大大在又一次讲话时提到的,“德者,本也”,明确指出,道德培养,是为人为事之本。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