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此,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和总体目标,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轭效应”,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
所谓的“共轭效应”原是指有机化学领域中,由于分子中原子群体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配合和相互影响,从而使整个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更趋稳定、内能内耗减少、分子极性增大的现象。形成“共轭效应”的关键,是让每个原子按其在分子结构中的相互关系和各自“角色”,重新整合定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结构稳定、抗力增强的新生有机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的构成及特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由课程、课堂、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这六个要素构成,其中课程、课堂和学生三个要素构成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要素构成校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具有四个特性:第一,共生性。“共生”原是生物群体生长生活在一起、相依共生的一种现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生态共同体内各要素的“共生效应”,形成教育合力。第二,共处性。“共处”是指在政治集群或社区部落之间由于彼此约定并共同遵守一定的政治原则、规则和民族、社会的公法、公约,从而实现和平共处、和谐互动、繁荣共享的共同目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与老师同学、家庭成员、邻里乡亲、社区单位成员相互交往、相互影响,发挥生态共同体内各要素的“共处效应”,促进共同体的和谐发展。第三,共振性。当外力的频率与振动体的固有频率接近或相同时,外力体的振动会使振幅急剧增大,这种现象称之为“共振效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首先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心灵的“共振”,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和转化作用。第四,整体性。现代生态学把世界视为“人—社会—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是一种生态同生共构的关系。从生态整体性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的效果的取得,关键在于生态共同体内各要素相互协调发展,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校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配合,才能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轭效应。
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面临的问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内部各要素各自独立运行,分散、封闭、低效,互动交流不够、协同统筹缺乏,各方的管理自成体系,各方的利益难以统筹,制约着共同体整体效果的发挥。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的各个组成要素,在教育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如果不能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目标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就很容易出现各要素间相互排斥、相互孤立等现象。因此,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其主要目的是避免生态共同体中各要素内耗,进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功能。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第一,生态共同体的各要素各自为政、互相脱离、分散管理,彼此间相互封闭、相互孤立,缺乏全局观念、整体意识,难以发挥“共生效应”;第二,生态共同体的各要素在实现教育目标中的地位、功能、关系不清,职权利不明,无法形成“共处效应”;第三,生态共同体机制缺乏优化,致使各要素之间相互排斥,缺乏协同创新、合作意识,缺少统一管制和督促检查,没有形成“共振效应”;第四,生态共同体没有形成明显的系统性和有机的衔接性,“整体效应”难以发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