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介绍】
干部监督:八小时之外怎样管
为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的监督,近日,北京多个区县纷纷结合自己特点出“奇招”、“狠招”。其中,密云县将建立由退休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大学生村官、社区负责人等组成的100名干部监督员队伍,加强对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并定期向组织部门汇报监督情况。
建立专门队伍、加强八小时以外的监督,这项举措一经亮相,便引发网友热议。不少支持者认为,将监督触角延伸到八小时以外,可能比监督八小时以内效果更好。质疑者则认为这是在“作秀”,因为监督员既缺乏监督手段,又没有纪委一样的权力,注定是“费力不讨好”。
赞成:很有必要的积极探索
荆楚网网友吕熙认为,加强对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很有必要。一方面,领导干部作为公权力的行使者,不管是在八小时以内还是在八小时以外,都应该受到严格监督。另一方面,从有关部门通报的案例中不难看出,违反八项规定、涉及“四风”问题的行为,很多都发生在晚上、周末、节假日等八小时以外的时间。因此,只有加强对此时段的监督,才能让官员心存敬畏,时时处处慎独、慎微。
河北新闻网河马论坛网友晓伟也认为,领导干部的权力并不会因为八小时以外而自动“下班”,因此,八小时以外的“权力加班”不能成为监督盲点。密云县百人监督员队伍的建立,是对进一步做好反腐工作的一次积极探索。此举能有效监督领导干部的“生活圈”、“朋友圈”、“社交圈”,防范“权力加班”现象的出现。
中国网网友王其发也表示,八小时以外的监督能倒逼权力回归笼子。密云县出台的八小时以外的监督举措有诸多益处,不仅加强了防腐、反腐监督的力度,而且还能有效防止用人失察、带病上岗、边腐边升等现象发生,甚至还能顺藤摸瓜,捕到“苍蝇”,捉到“老虎”,从而进一步倒逼权力回归笼子。
质疑:治标不治本,操作有难度
网易网友王传涛认为,监督干部的业余生活,注定会“费力不讨好”。所谓的监督员队伍既没有《窃听风云》里的高科技,也没有纪委的权力,他们如何把监督的触角伸到干部的私生活里?再者,监督员队伍虽然成分多元,有两代表一委员、村官、社区负责人、退休干部,但这样的监督仍然没有跳出“自己人监督自己人”的窠臼。而且监督员多为被监督者的下级,“以下监上”会有多大实效,不得而知。
网友“烟雨客”也认为,这项措施具体操作起来困难重重。一则,被聘用的人员是另发工资,还是“义务劳动”?其工作积极性如何保证?二则,这些人是否可靠,要不要再派人去监督他们?三则,让100名监督员监督全县的干部,够用吗?
荆楚网网友“北楚”则直接指出,密云县建立干部监督员队伍更像是在作秀,其效果可能仅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并不会产生多大的实际作用。
“对干部行为的监管,应当把重点放在对权力行使行为的监管上。比如不能收受被监管方的礼金礼券、亲属不能在自己监管领域从事营利性活动、公职人员不能在外兼职等”,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国情调研室副主任吕艳滨说,“如果这些行为监管好了,就没有必要把精力放到八小时以外的生活监督上去。”他认为,出台详细而可操作的权力行使行为规范,才是干部行为监管的根本出路。
深思:强化“自律”,多元“他律”
不管怎样,地方出台规定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行为的监管,是希望树立起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防止干部从不知不觉的“小腐败”逐步堕落到违纪违法的“深渊”。这种初衷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但只靠“百人监督团”对全县领导干部、公职人员八小时以外进行无缝监督,肯定不是长远之策。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龚维斌认为,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管最主要还是靠严格自律,然后才是社会、新闻媒体、公众和家人共同监督。他认为,领导干部是公众人物,他们的形象不仅仅代表个人,还是党的形象的具体体现。所以领导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八小时以内还是八小时以外,言行都要符合自身身份,符合法律、道德规范;只有真正从自身做起、强化自律,从内心深处敬畏权力,才能真正地用好权力,做到权为民所用。
一份调查显示,在回答“加强干部八小时以外监督要健全完善哪些制度”时,超半数受访者选择“依靠群众”,在具体措施方面,“群众举报制度”、“群众举报奖励制度”、“群众评议制度”等选项得票率最高。因此,网友何勇海建议,要想真正加强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就要不断健全、完善现有的监督制度、丰富监督手段。这样才能发动更广大的群众、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监督中来,也才能让监督更加高效有力,真正堵住权力监督的“漏洞”,清除权力监督的“死角”。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