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漆式绿化无异于“画饼充饥”(2)

刷漆式绿化无异于“画饼充饥”(2)

为何杨望村感觉迁移坟墓、深埋和绿化三种方式都有难度?

首先,不得不说说农村的土葬问题了,对很多地方的年轻人来说,土葬也许已是“过去时”,单很多老人还认为死人要入土为安,不愿活化放到公墓里面,更愿意下葬到老家的山上,这样的思想造成了杨望村的尴尬境遇。如何改变这种“入土为安”观念,笔者认为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这种观念的变更,很多传统的移风易俗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时间去潜移默化的改变。

其次,针对墓地的整治问题,无论是墓地搬迁、改造还是栽种树木,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资金从何而来,上级政府是否有相应的补偿,报道中并没有提及。同时,我们可以想想,谁不想自己的家乡绿树成林,谁又想用刷绿漆来自欺欺人,杨望山山势陡峭,土少石多,种树绿化有难度,如果上级政府能考虑到方方面面,给予相应的绿化补偿,我相信杨望村的村民也会积极的配合绿化工作,而不是采取刷绿漆这种掩耳盗铃的行为。

通过坟墓刷漆绿化这一件事,不难发现,一些上级部门在下达一些命令的时候,很少会考虑到下级部门的情况,只是要求“我怎么说,你就怎么做”,这种只求结果的态度,才造成下级部门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而不是从心里真的去改善绿化环境。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上级部门心中真正装着群众,只有心里有群众,才不会做出一些拍脑袋决策,才会减少出现像坟墓刷漆这样的面子工程。

刷绿漆“装树”应付不了人心

给墓群刷绿漆,想想真是“醉了”,俗话说:“老黄瓜刷绿漆——装嫩”,而墓碑刷绿漆“装树”还是头一回。有关人士声称这是为了应付检查的无奈之举,可谓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最佳诠释,但是应付得了检查,却应付不了人心。

远看山色青青,近看绿漆莹莹,用刷绿漆的手法来复绿固然拙劣并污染环境,但这种方法最“快捷”——种树绿化是个长期过程,最“经济”——仅需几桶绿油漆和刷子就可搞定,如此面子工程,真的不知是哪位领导的“创意”。杨望村将墓群全部“染”成绿色,是为了迎接上级检查,做个上面看的,只要过了“上面”这一关,行为再不合理,群众再不满,也可以不了了之了。

可笑的是,这样的简单可笑的把戏,在斗门镇年终考核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仅仅对杨望村刷绿漆扣了分。试问,考核是远观走过场还是实际现场看?如此低级的弄虚作假行为,并不难发现,为什么发现了并没有任何整改补救措施?群众看在眼里,也会记入心里。如果某些干部工作作风扎实一点,深入群众多一些,这样的骗术就会败露;如果地方的发展情况、官员的政绩考核,更多由当地群众说了算,而不是只是年终考核“一锤子定音”,地方就不会只想着瞒哄上级;同时,如果能揪出这类“面子工程”的始作俑者、严肃处理拍板决策者,也能有效阻止这类不良“上面检查,下面作假”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复绿,真正的不失民心。

坟墓刷漆,绿化了谁的眼睛?

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给坟墓刷漆当绿化,还真是件新鲜事儿。

事就这么个事,理还是那么个理,但无论公婆,事实摆在那儿,“刷漆绿化”的后果,不难判断。诸如劳民伤财、产生污染、损害政府公信力等,是一目了然的。

“刷漆绿化”坟墓的出现,只能说明我们的某些制度还有偏颇之处,导向存在问题。在对地方政府或村镇的政绩考核当中,最应发挥作用的民意却往往无足轻重。“刷漆绿化”当然不是刷给老百姓看的,而是刷给那些具有考核权力和政策制定者们看的,尤其是那些只看表面不看实际效果的领导们看的。

相信当地制定绿化墓地的初衷是好的,毕竟青山绿水的环境不仅有利于招商引资,更有利于民众生存环境的改善,而对墓地绿化指标的强化,更是当地政府认真贯彻执行《殡葬管理条例》的措施,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是,面对基层走样的墓地绿化工程,偏离政策初衷的行为,有关政策制定部门是否该反思些什么呢?

赤裸的墓地固然不好看,但光靠行政手段的强制干预是不行的,应该以正确的工作方法去消除这种现象,比如,认真贯彻执行《殡葬管理条例》,引导村民正确对待生死,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埋葬方式,对于已经建成的坟墓,因地制宜采取栽培绿色植物的方式进行掩映。而不能搞一刀切式地不顾时间、地形等客观因素,强推绿化指标,如此才会造成给坟墓刷漆绿化的荒唐工作方式。

再者,如果民意足以决定政绩或官员前途,那么刷漆绿化坟墓的荒唐闹剧还会上演吗?为人民服务在依法治国的当下显得犹为重要,政府部门只有把身子真正沉下去,把心思用在造福百姓上,才能避免政策的不科学、不合理,才不至于逼得基层干部忙着给坟墓“刷漆”。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