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格——高扬中国特色
习总书记言语风格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民族特色鲜明。他善于融汇中国文化精髓,利用中国文化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观点和愿望,阐述各种理论、方法和实践。在各种讲话中,大量征引古代经典,经常使用充满中华民族智慧的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警言名句等生动形式。这种颇具匠心的表达风格,并不只是说话形式的精美追求,其实质反映出总书记在以身示范,用心继承、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努力构建当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从不同层面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我们仅以习总书记2014年10月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为例。这篇不长的讲话,广征博引,妙语连珠,极富韵味和内涵。先后使用的名言警句如下:引用《老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提醒全党要增强忧患意识,从严治党;用《论语》“言必信、行必果”,说明抓落实的重要性;借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阐释从根本上解决党员干部思想问题的重要性;引用王粲《仿连珠》“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来论述批评和自我批评对于保持党的肌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化用方孝孺等人的说法,强调要以严明的纪律约束干部,使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以唐朝名臣褚遂良的诤言“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告诫全党“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以古语“逆水行舟”、“滴水穿石”为喻,申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以《尚书》“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向各级干部敲警钟,要求严以律己,防微杜渐;以《韩非子》“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来揭示严明党的纪律的重要性;化用孟子等先贤的古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强调“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全篇精彩迭出,令人目不暇接。虽然大量借用古语,但典雅而不晦涩,得体自然,恰到好处。反复品味这篇讲话,就不难感知习总书记的良苦用心:他是在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结合,用来指导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这无疑也是力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不断丰富中国特色思想理论体系的一种积极实践。
在国际交往中,习总书记语言的民族风格也同样魅力四溢。2012年2月15日在美国演讲,用谚语“饮水不忘掘井人”缅怀开启中美对话大门的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用辛弃疾《菩萨蛮》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来形容中美关系经历的曲折和积极发展的大势;用《论语》“民(人)无信不立”来表达增进中美相互理解和战略信任的希望。使用“欢聚一堂”、“风风雨雨”、“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不可阻挡”、“不可逆转”、“利益攸关”、“同舟共济”、“魂牵梦萦”、“欣喜不已”、“前景广阔”、“后继有人”、“顺势而为”、“乘风破浪”等精粹的成语、惯用语,使表达简明扼要,生动活泼。2014年3月29日在德国一个座谈会上,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潜移默化”、“滴水穿石”、“持之以恒”等成语,来表达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努力消除偏见和误解的自信、耐力与定力。这些其实都是在用中国元素塑造国际话语。
习总书记讲话的民族风格赢得了世界关注和赞赏。新加坡《星期日时报》2013年4月7日发表《习近平,我的中文老师》一文称,“最近一段时间,我对中国古语、诗词摘录和格言警句有了突飞猛进的了解,常常让我在北京的同事感到惊讶……这些语言瑰宝并不是我偷偷上语言培训班得来的,而是通过认真留心一个人的讲话学到的,他就是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他的讲话风格简洁生动、通俗易懂,让人耳目一新。”作者还指出:“中国经常觉得自己遭到误读,如果更多领导人以习近平为榜样,或许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外国记者更好地了解中国,至少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中文。”2014年4月2日韩国《朝鲜日报》中文网报道说,习近平公布国家政策和到国外巡访时总爱使用成语,原因何在?那是因为成语的几个字中浓缩了先辈的聪明才智。由此可以看出,习总书记运用鲜明的民族语言风格来高扬中国特色的思想和实践,已经开始在国际上奏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