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风格彰显治国理念和民本情怀(4)

言语风格彰显治国理念和民本情怀(4)

磅礴气势——创建国际话语

习总书记讲话沉着大气,常常形成强大气场,充满磅礴之气。这不仅表现在对国内大政方针的阐释上,而且体现在国际交往的各种讲演中。在国际舞台上,他善于运用别人能听懂、好接受的语言,创建有中国思想的国际话语,重塑文明大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不断赢得话语权和主动权。以下话语可见一斑: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习总书记在很多重要国际场合经常引用的中国古训。既借以展示我国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包容并积极借鉴人类各种文明的宽广胸怀和气度,也表达了世界各国应该相容共存、共赢共进的鲜明主张。其实,也不妨看作我国积极推动消除隔阂、冲突和霸权,构建公平公正、和平发展的国际新秩序的宣言。

“命运共同体”,这是习总书记提出的国际关系新理念、新主张,已经频频在很多重要场合表达,他还借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和衷共济”、“独木不成林”等名言警句加以阐释。这个概念的提出,突破了过去带有零和色彩的狭隘国家关系观,倡导和平共处、休戚与共、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型国际关系观。这既是对国际关系的新诠释、对人类发展的新主张和新期待,也是主动参与全球治理、发挥“世界稳定的压仓石”和“世界和平的助推器”作用、尽好大国义务的积极努力,展现出博大的胸怀和强烈的世界责任意识。这种理念越来越为一些国家所认同,必将为构建造福人类的国际新秩序发挥重要作用。

“在人权问题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2012年2月14日习总书记在美国政府欢迎午宴上,使用流行语格式对人权问题发表的看法。既是对某些国家总以西方标准无端指责别人的有力回击,也是公开表达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客观深刻,绵里藏针,无可辩驳。凤凰卫视节目随即评论说,习总书记“在这次访问当中,对话语权的掌握方面是主动出击,而且是达到了一个先声夺人的效果”。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习总书记访俄时借用这个俗语来比喻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否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以此批评某些国家对他国说三道四,表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他还在不同场合借用魏源《默觚下》“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来阐述这一思想。这是旗帜鲜明地向世界表达一种政治态度和主张。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习总书记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借用这句鲜活的俗语,全面而深刻阐述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客观性、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包容和相互交流借鉴的重要性、世界各国发展自己的文化和选择自己的道路的正当性。高屋建瓴,雄辩大气。他还借用我国先贤的经典论断对此加以阐释:“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而不同”、“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恰如其分地把中国古代圣哲的思想转化为具有高度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感的国际话语。其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论述尤其是表现出的胸怀、气度,深受好评。

“一带一路”,其宗旨是构建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携手推进亚太地区的发展与繁荣。这是对全球化发展的积极应对,它所体现的积极担当、平等合作、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精神,得到了有关国家的认同和积极响应。这个战略的实施,无疑会造福亚太地区人民。

以上所举的这些具有中国思想的国际话语,正逐渐为不少国家所理解和认同,必将在全球治理和新兴国际秩序构建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荀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一届领导人的言行风范,令人敬佩,也令人鼓舞,让举国上下对我们国家的未来更充满信心和希望。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