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用典》中的治国思想精蕴

《习近平用典》中的治国思想精蕴

摘要:习近平的治国理念,大量地借鉴了中华历史文化的精华,具有中国思想主体性;紧密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既使中国的社会发展实践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获取正能量,反过来又使中国的历史文化精华在新的实践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具有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性。

总书记文风与用典为何成为时尚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大量引用中国历史经典中的名篇名句,并形成了独具特点的个人风格。无论是在国内谈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还是在国事访问中表述中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观点立场,习近平总能从诸子百家和历代文豪政治家的经典中,旁征博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恰到好处和鲜明地表达中国人的思想、立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让人爱听、爱读,而且给人以启迪。

由于笔者持续关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平时也特别注意收集整理习近平所用过的经典文献,从中了解习近平总书记研习中国经典的精华,久而久之,日积月累,这一方面的材料越来越多,不免生出一种愿望,如果有人把习近平总书记使用经典的情况进行汇编整理,会更加方便人们学习领会。所以,当收到《习近平用典》一书时,不禁有一种喜出望外的感觉。

由人民日报评论部编撰的《习近平用典》一书,收集和整理了习近平引用的134处经典,其中大部分是十八大后引用过的经典,也包括部分习近平2006~2007年间在浙江工作时所引用过的经典,最早的资料是1992年间在福建工作时的用典情况。

《习近平用典》一书,根据习近平用典的内容,分为《敬民》、《为政》、《立德》、《修身》、《笃行》、《劝学》、《任贤》、《天下》、《廉政》、《信念》、《创新》、《法治》、《辩证》十三个部分,共134篇。每部分少则七八篇,多则十四五篇。每篇包括引语、解读、原典和释义四个内容,文字简约,用词精湛,恰到好处,既能从中看出习近平用典的主要意义,也能了解原典的来龙去脉和历史背景,可以帮助人们熟悉和了解习近平的思想。

在这些引用的经典中,从著作来看,既有一般读者耳熟能详的《论语》、《老子》、《孟子》、《韩非子》、《荀子》等名著,也有许多人不熟悉的《官箴》、《周官辨非》、《仿连珠》;从作者来看,既有孔子、老子等大思想家,也有许多人不太熟悉的杜荀鹤、万斯大、吴兢、唐甄、吕本中、王粲等人;从时间来看,涵盖了上自西周、春秋战国,下至清、民国、新中国的各个时期。当然,从习近平用典的内容来看,他引用最多的,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经典,尤其以道儒法三家的内容为多。全书选编的134处经典引用,春秋战国时期的占54篇,其中孔子9篇、老子6篇、礼记6篇、孟子4篇、韩非子4篇、周易4篇、荀子3篇、左丘明3篇、《管子》3篇、庄子2篇、晏子2篇、《尚书》2篇,墨子、吕不韦、孙子、尸子、尹文子、《黄帝内经》各1篇。

除此之外,从习近平用典的情况也能看出一些他个人的阅读偏好,比如除孔子外,苏轼是习近平引用经典最多的名人,全书有6处之多,与老子相同。习近平不仅引用苏诗苏词,也引用他的思想,比如“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人们引用经典,或是引经据典加强自己的思想论证,或是引名人以使自己的观点更易被大家所接受,或是经典名句的语言清新隽永而使其文风活泼,或引民间格言而使其内容深入浅出为人们所记诵。这些当然都是习近平用典的风格和效果。习近平频频引用经典,为中国政坛带来习习清风,一改严肃、呆板、官腔气十足的官风官气,大大拉近了他与民众的距离,他的讲话也因此为民众所喜爱,他的文风也成为一种时尚。

习近平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他的思想是与其治国理政的实践紧密相联的。因此,人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习近平用典与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可以从习近平用典与中国思想主体性、习近平用典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习近平用典与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性三个方面来分析。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