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告诉大家一个事情,传统的中国理想仍有价值,我们今天谈中国梦、中国理想,塑造中国精神,必须至少要追溯大同思想,这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但另一条结论是,仅靠传统大同思想中国不可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这个事例告诉大家一个事实,今天中国的建设和中国梦想的实现,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吸收世界先进的技术和思想,同时也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
最近我们中央领导十分重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离开这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抽象地问他幸福,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的,因为不同民族文化有不同的幸福感。我们今天要学习西方的高科技和先进理论,但是完全按西方自由民主的思想去建构中国人的幸福,我相信是不可能的。
你要帮助西方的老人拎箱子,他对你很有看法,但对中国人来说,甭说60多岁, 40多岁也愿意你帮他拎,他很高兴。中国人的理解是,别人尊重我,我有价值,而西方人认为,你帮我拎东西,证明你看不起我,认为我不行了,这跟文化有关。所以今天我通过这段话的回答,事实上也是告诉大家一个问题,今天中国国际形象要树立,需要加强软实力、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建设,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恰恰能够给我们今天提供很多重要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理想的资源。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防止两种极端,一种极端是过分强化中国文化。甚至把中国文化当成我们的指导思想,就是我刚才讲的第一个问题,已经把文化当成意识形态了,肯定是失败的。你把中国文化说的过头了,把中国文化的作用强调的太大,人家马上给你有力一击,你说中国文化这么好这么强大,为什么中国的大门还被西方列强打开了。过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就是文化保守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现在的影响越来越大,后果也是比较严重的。
在学术界有人已经提出了,中国未来的政治理念必须以儒家的“伦”为最高政治理念。儒家不仅对当前中国文化建设有帮助,甚至对中国的政治制度也很有帮助。那现在我们要问问题了,如果按照封建社会的“伦”的思想来建构中国政治,最终导致的肯定是等级分化。这并不是我们的最高追求,它不可能带来老百姓生活的根本改变,因此无法拯救中国。
第二种情形是过分否定传统。充分强调意识形态的作用,否定传统文化。在目前国际社会发展当中,传统文化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有一种国际现象叫意识形态冲突渐渐淡化,但是淡化并不意味着终结。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不重视传统文化,或者过分重视传统文化,最后都不会有正确的结果。面对这种情况,中国政府应积极倡导并努力建设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既反对文化霸权,也反对文化恐怖主义,把文化问题的解决引向正常的对话轨道上,促成合理的世界文化对话机制。
如果一个国家用强权去侵犯别的国家的文化,甚至把自己国家的文化强行推给其他国家,最后只能导致国际冲突加剧。所以我们的意思是中国应该利用好传统文化,促成世界秩序的建构,通过中国文化的“和谐”,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问题。
产业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第三,全球化文化必须考虑到产业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既然文化产业的影响越来越大,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那现在我们也问一问,文化产业的发展靠什么呢?文化产业的发展肯定要靠文化资源,有很好文化资源的民族就能很好的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但是光有文化资源是不够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需要两个保证,第一高科技的保证,第二强大的资本做支撑。有了文化资源,又有了高科技保证,再有强大的资本资源,这个国家的文化就有可能会发展。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目前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就是中华文明,所以中国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美国才有几百年历史,美国的文化资源是非常贫瘠的,但是我们必须肯定,美国目前是世界上文化产业最强大的国家,那为什么这样呢?虽然美国它没有那么多的文化资源,但是因为它有高科技,它有强大的资本支撑,它可以通过这些东西,吸收、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资源。
熊猫是中国的,但《功夫熊猫》是美国的;花木兰是中国的,但电影《花木兰》是美国的。这就告诉你一个什么问题,强大的文化资源如果不能跟经济、资本、科技结合,特别是这个文化资源在整合的时候没有世界眼光,文化资源不可能走向国际,更不可能形成强大的文化产业链。如果你了解美国文化你会发现,美国虽然文化资源很少,但是美国具有非常强大的吸纳别国文化资源并且进行加工和创造的能力。因此要把传统的文化资源变成强大的文化力量,需要考虑到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必须用世界人的思路创造发展。
所以这个地方我对文化产业也做了这么样的分析,产业文化,也就是文化产业,因为我这个地方的中心不是讲产业,所以把它调过来。
产业文化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条件下的产物,它的出现需要这样两个条件,一是科技的发展,在短时间内把知识、资金变成物资财富,并且可以大批复制和生产。第二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基本满足,需要精神和文化发展的时候,这个时候产业文化才能壮大。
中国的文化产业目前起步发展比较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文化产业在一个国家真正要发生重大影响,必须是这个国家已经到了人们对文化需求的程度比较高的情况之下才有可能。科技水平很高,文化创新很强,电影电视都拍得非常好,图书也很好,并不代表国家的文化产业非常壮大,文化产业的壮大一个跟它的生产有关,另一个跟它的消费有关。
美国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叫马斯洛,他曾经讲过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首先解决的是生存需要,其次是安全需要,接下来是交往需要,再下来才出现被尊重的需要,最高阶段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中国的文化产品真正要壮大,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既要强化创造力,又要普遍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强购买力。
从产业文化的发展来看,它虽然是经济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事实上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不完全按照文化发展的规律来,而是按照经济规律去生产的,它是按照商品生产和发展规律来培养人们的文化需要,刺激人们的文化消费,并以此指导扩大再生产,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文化产业的重心不是文化,是产业。
当今世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控制并垄断了全球产业文化的发展,他们之所以如此,不仅仅因为他们有雄厚的资本,精美的产品包装,更因为他们有以本土文化为核心广泛接纳世界不同文化精髓的能力。美国人有个特点,再怎么吸收别的民族的文化,都把它变成以美国精神为核心的别的国家的文化,而且最终目标不是为别的国家服务,而是为本土服务。
前几年有一本书和一部电影,好像在中国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一部电影叫《2012》,当时可能有人看过,很多中国人看完以后非常激动,因为最后拯救世界的是中国人。但是另外还有一本书,可能很多人没看到,它叫《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人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很畅销。这本书的作者说标题很重要,必须要吸引人们的注意,让他们首先开始翻阅这本书。意思就是我这本书要想畅销,中国的人口很大,我就必须卖中国人好,他一定会买我这本书。
西方人在创造文化产品的时候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他可以利用你的心理,利用你的文化,为自己国家文化服务,是为了赚更多的钱。我们在世界文化,产业文化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首先考虑问题不是怎么对抗美国文化,而是在提炼中国精神的基础之上,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和未来,逐步壮大我们的文化产业。中国的产业文化要壮大,首先要提炼适合民族精神,适合世界潮流的中国意识、中国精神,充分吸纳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点,发展我们的文化产业。
最后简单做个总结,全球化带来的文化问题很多,但总结起来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三个问题非常重要,第一意识形态,第二民族文化,第三产业文化,如何处理这三者的关系,我给它取个名字,中国文化发展建构,一体两翼的文化发展格局。大家知道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跟民族文化的发展规律是不同的,跟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也是不同的。这就告诉你问题是什么,你用抓意识形态的方法去抓民族文化肯定不行,你用抓意识形态的方法去发展文化产业肯定也不行。那么究竟怎么才能把这个格局布好?
这就要建立一个立体格局。一体两翼,当前中国存在各种文化因素,有现代,也有前现代、后现代;有主流意识形态,也有文化激进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有精英文化,也有大众文化。这些并存的因素不能用单一思维去解决,必须分层思考,综合分析,分块解决。在众多的文化当中,我们认为这三者非常关键,即主流意识形态文化、民族文化和产业文化,在目前全球化文化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三种文化,抓全球化与文化发展问题,就必须要抓住这三条,他们的关系只能是一体两翼,其中主流意识形态文化是主体,是根本,民族文化和产业文化是身体的两个翅膀,两翼。
这就告诉大家一个问题是“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意识形态文化一旦出了问题,其他问题都没法解决。但是意识形态问题解决了,并不代表民族文化问题和产业文化问题做好了,还要服从它的独特规律。只有解决好第一个层次问题,第二个层次的问题才能很好解决。
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必须在一体两翼的思路之下,运用统一辩证的思维解决他们的关系,需要聚合重合地带。这三种文化肯定有交叉的地方,这个交叉的地方是我们主要发力的地方。这个地方发了力,主流意识形态就加强了,民族文化的建构也加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加强了。离散两翼边缘地带,就是危险的地方。过分发展民族文化,片面理解民族文化,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死路一条。
目前我们重视民族文化是对的,可以重塑中国精神,增强中国的软实力,聚合中国人的理想,建构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但是过分强调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滥用或片面使用,最后也是非常不利的格局。全球化文化发展任务非常艰巨,路径也非常多,需要统筹思维,辩证思想,才可能清晰地解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