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生平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5/0323/806782.shtml
分段视频:http://www.71.cn/2015/0323/806778.shtml
精彩观点:http://www.71.cn/2015/0323/806781.shtml
PPT:http://www.71.cn/2015/0323/806787.shtml
最近几年我做了很多讲座,一般都是围绕国家的时事、政策来进行讲解。今天这个讲座的情况有点不大一样,它具有一定的学理性,讲起来难度有点大。20世纪中下叶,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化和文化无论是从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国家发展来看,这两个词都非常关键。
首先解释一下全球化,所谓全球化主要指一个国家和多个国家的交往,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这样就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使中国的很多产品走向国际,事实上它已经带有一定的全球化进展,但今天谈的全球化,是众多国家都能走向国际,开展国际交往。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化的真正开始跟资本主义的形成有关。马克思认为全球化应该跟资本主义制度有关,因为资本主义制度有一个性质,是产品利润最大化。市场也有这个原则,当国内的市场基本饱和,必然把自己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今天很多同志以为全球化真正的开始是跟科技有关。全球化的加剧跟科技的确有关,但真正推动全球化的龙头是资本。这一条我们还是要有清晰的认识,因为这对我国的全球化战略考量是非常重要的。资本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当一种产品的利润超过100%,一般人就会冒这个风险,如果它的利润超过120%或者200%,人们就会冒着生命危险来做这件事。真正全球化的开始跟资本主义制度密切相关。应该说第一次全球化浪潮是跟资本主义的形成有关。
第二次全球化浪潮,应该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第二次全球化跟后工业社会有关,跟科技有关,科技虽然不是全球化的龙头,但是它可以加剧全球化,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因此20世纪60年代,西方人号称进入了后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的力量已经非常强大。但是80年代又是一股小的热潮,所以我们一般都认为全球化的第二次浪潮,其实应该是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为什么20世纪80年代又是一股小的浪潮呢?
20世纪80年代冷战结束,两大阵营对峙基本瓦解,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比以前加剧。所以我们把60年代到80年代的整个过程笼统称为全球化发展的第二次大浪潮。
全球化会带来什么问题呢?首先全球化带来的是生活交往的全球化。第二是经济全球化,世界的经济融为一体了。当经济一体化的时候,马上又出现另外两个问题,世界政治会出现一体化吗?文化的交往会不会出现一体化呢?我们要把这两个概念搞清楚,目前我们认可的全球化,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交往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但是我们并不认可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
在经济上一种产品在一个国家能够推广,就可以在别的国家推广,所以经济全球化是容易达成的。但是政治是跟政治制度有关,一种政治制度要想在全球广泛推广甚至被接受,难度非常大。美国就有这样的想法,他想把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当成全球的普世制度,但从目前的现实来看,它的难度极大。所以政治全球化不能简单的谈,文化全球化也不能简单下结论。
全球化引发两对矛盾
下面又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既然全球化是一种现象,那它会带来哪些问题呢?第一个问题,全球意识和本土意识。有一堆矛盾先出现了,只要是全球化了,偌大的地球已经变成一个小村落。地球是我们共同生存的家园,我们要维护这个家园,因此大家都应该有全球意识。这是正确的。中国目前在国际上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时候,我们也首先考虑到全球责任和全球义务。
但是全球意识不等于普世价值。为什么全球意识出现以后还有本土意识的出现呢?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有一个巨大的进步,就是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流加剧了。这样既出现了个人的发展,也出现了地区的发展。但是三十多年以后,我们也认识到了这个新的问题,在交往加剧交流加强的情况之下,资源越多交往能力越强,社会位置越高;资源越少,经济条件越差。十八大以后有一个问题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不仅仅是富二代、穷二代的概念,我们现在探讨的问题是利益阶层的固化,而且这个利益阶层的固化,不仅仅是本阶级的利益阶层固化,甚至他的下代、下下代也是利益固化。所以,交流加剧、交往频繁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会受益,而往往是强权更受益。
刚才讲的是国内,把视野放在全球基本也是一个道理。全球的交往的确频繁,但是也带来一个情况是,越强的国家受益越大,越弱的国家得到的资源越来越少,一些弱势国家就要坚守本土意识,本国意识,本国利益。由此出现了第一对矛盾,全球意识与本土意识的矛盾。
第二对矛盾是平等和霸权。交往不是频繁了吗,理论上都有赢的机会,但是全球化的现实告诉我们,真正能赢得是强者。由此在国际社会又带来一个问题,要求平等和推行霸权之间又出现了矛盾。全球化不是只有利没有弊,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要认识到其中的利,更要认识到其中的弊。也许对于强大的国家来看,利大于弊,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因为他的资源很强大,军事、经济、文化都很强大,所以在全球化的浪潮当中,他得到的利绝对比弊要大得多。弱小国家、发展中的国家,也许它的弊更多。这个是我要介绍的第一个问题是全球化。
好多同志可能有这么个印象,一谈全球化就是好事,中国我们加入全球化,加入了世界的很多组织,中国的经济才发展。是,它有利,但是我们一定要看到其中的弊端。虽然中国在国际上不是最弱小的国家,但是跟强大的国家比,我们能得到的资源很少,受到的限制会更多,因此我们要客观地认识全球化。
文化是软实力
第二个概念文化,谈到文化首先想到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前院长约瑟夫·奈,约瑟夫·奈曾经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软实力。我们以前都认为文化是一种指导,文化对国家的发展有指导作用。今天文化不仅是一种理论指导,也是软实力。
中国的《孙子兵法》曾经讲过这么一句话,“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靠的就是软实力,所以软实力更多是一种道德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是一种思想和精神的魅力。硬实力也可能产生软实力,靠经济和军事也能产生软实力。我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一个领导脾气很坏,动不动拍桌子,他靠的是硬实力,因为他有权力。也可以产生软实力,老百姓尊重他是因为怕他,这也是个软实力,但这不是真正的软实力。真正的软实力靠的是思想魅力,靠的是精神力量。
为什么目前中国在国际发展中难度越来越大?是因为中国经济强大了,很多人都把矛头指向你了,这肯定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想韬光养晦也很难了,因为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且美国有经济学家预测,我们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还要动不动到处说,我们只韬光养晦恐怕是不行了,该承担的责任,该承担的义务,你必须做了。
但是中国给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感觉是什么?中国就是不差钱,相当多的人看中国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暴发户。我们很有钱,但是精神素质、思想魅力并不够。我记得约瑟夫·奈曾经这样考问过中国的领导,他说中国除了不差钱之外还能给世界提供怎样的软实力,除了有钱之外还有什么能吸引我们?因此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国家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文化是软实力,这是我讲文化的第一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