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母校用情不用钱
学校也好、老师也罢,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包括感恩母校、感恩老师等,不但无可厚非,也是教育应有之义。但用钱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情感,显然偏离了感恩的轨道。
小草之所以感恩阳光、感恩雨露、感恩大地,皆因为阳光的哺育、雨露的滋润、大地的支撑。人也是如此。是否懂得感恩是人的基本素质的体现,但这种感恩首先是因为别人给予的恩惠深深地感动了自己。不久前,莫振高校长辞世后花圈卖断货,就连远在上海的学生都赶回去送他最后一程。莫校长之所以深受学生爱戴,是因为他资助上万名贫困娃上了大学。因此,学校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最重要的是给学生更多的关爱、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历练、更多的空间。这是学生感恩母校、感恩师长的基础。俗话说:强按牛头不喝水。即便学生们真的交了100元感恩钱,嘴上不说,心里也会老大不痛快,进而对母校产生反感。
感恩一词是否舶来品另当别论,对于他人的帮助表示感激、给予回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同样,帮助他人、不求回报也是一种美德。作为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学校,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学会对他人感恩,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帮人不计回报。从这个角度而言,学校不宜在学生中直接倡导感恩母校、感恩师长。即便学生们想自发表达感恩之情,校方也应积极引导,使其转化为感恩社会、感恩祖国之情,转化为更加努力学习、实践的实际行动。
说到底,感恩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感恩是不可以量化的,更不可能用钱来衡量。对经济尚未独立的学生而言,用钱来表达更是不合适的。作为学校,不但不能以任何名义号召和接受学生的捐款,还应该引导他们勤俭从事,力避借毕业之机请客送礼、铺张浪费。
如何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式,来寄托对母校的感激之情、感恩之心呢?我以为有几点特别重要。第一是自发性。不管是何种方式、哪种方法,一定是学生的自觉、自愿、自主的选择,不能有任何强迫。二是多样性。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种表达自己情感的方法。他们的条件各异、想法不一、兴趣不同。所以不能搞一刀切,追求轰动效应,更不能扯上政绩工程。三是永久性。要尽量让学生把对母校的情感延续下去,使其瞬间的感动变为成长的永久动力。
其实,只要认识到位、思路对头,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在校园里种棵树,让感恩之情和小树一起成长;给教学、管理提点意见和建议,使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为学校、老师、同学创作一首歌,写几句诗,留下段视频……这样既表达了学生的情感,也没有花太多的钱,对学校的发展也有利。还想补充的是,学生对母校的情感会有一定的滞后性。毕业的时间越久,感情也会更深。学校不能把学生送走了事,而要重视做好校友的工作。校友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