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中国民主观念,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单维度的选举论,演变为新世纪之后的国家建设语境下的民主形式多元化的多维度论
●第三波民主化,尤其是“阿拉伯之春”之后的世界政治实践,都使得很多中国人的民主观念开始复杂化起来,很多人已经不再把以党争为核心的西式民主奉为圭臬
●未来改革即到2020年的取向是:国家有能力、权力有边界、权力受约束
民主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已经有100年以上的历史了。尤其是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不但是经济上的,更是政治社会上的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其中民主政治的成长轨迹更值得书写。
民主观念的成熟化
就民主观念而言,从官方到学术界,都有一个从简单化到复杂化的过程,从一种民主形式到多种民主形式的认知过程的演变。这个知识论意义上的变化往往与政治实践分不开,而这个政治实践不但是自己的,还包括其他国家民主政治的经验教训对中国人的启示。具体而言,中国民主观念,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单维度的选举论,演变为新世纪之后的国家建设语境下的民主形式多元化的多维度论,我们熟悉的自由、自治、法治、分权、参与、协商等,都是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或“原本形态”。这看上去是“量”的变化,其实是“质”的变化,即涉及到中国政治的属性问题。
按照以竞争性选举为根本标识来划分民主与非民主,中国似乎不是自由民主意义上的民主政治;而按照多维度论来审视中国政治,中国当然属于民主政治。多维度的民主观,恰恰是符合大国国家建设复杂性的特性。试想,如此大的国家,以一个维度来衡量政治性质,即政治的好与坏,完全不符合国家建设要处理的多维度的复杂关系,一个大国怎么可能一选了之?其实,也正是因为把单维度的民主形式等同于一切,甚至代替了复杂性的国家建设,很多发展中国家就因此陷入困境而难以自拔,我们熟悉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等,莫不如此。
所以,观念很重要,而变成思维方式的观念更重要。中国的实践,第三波民主化,尤其是“阿拉伯之春”之后的世界政治实践,都使得很多中国人的民主观念开始复杂化起来,也可以认为是开始成熟起来。中国人固然要搞民主,但有一个要什么样的民主、怎么搞民主的判断,很多人已经不再把以党争为核心的西式民主奉为圭臬。中国人的民主观念发生了“巨变”。
民主形式的多样化
一个有趣的发现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如果以10年为一个政治周期,每一个10年都有标志性的、新的民主形式出现。集腋成裘,它们都成为包容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一个10年即从1978年到整个80年代,主要的民主形式是选举民主,并培育了协商民主。1979年修改的选举法,旨在落实差额选举。在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差额选举成为198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民主形式。到1986年换届选举时,全国绝大多数副省级职位的产生都实行了差额选举,而且中央委员会的选举也第一次实行了差额选举并延续至今。在实行选举民主的同时,也在培育协商民主。十三大则明确提出建立社会协商对话机制,以此而纾解社会矛盾。“社会协商对话机制”其实就属于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协商民主。
第二个10年即1990年代,主要的民主形式则是基层民主即村民自治。1983年人民公社体制解体以后,农村曾一度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社会秩序很乱,税费收不上来。怎么办?广西的农民自发地、首创性地搞出了一套自我管理的村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成为1990年代官方和学术界的显学,政治学不研究村民自治似乎就没有了出路。之所以有这样的宰制地位和乐观主义情绪,是按照英国式民主的逻辑来看中国政治,即先有村镇民主,再逐渐往上推演。到了新世纪,村民自治研究开始式微,因为中国政治不但没有按研究者预期的逻辑去发生,就是在实行了基层民主的农村,反而出现了普遍性的村政衰败现象。内在原因何在?其中固然有村与政治环境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有村民的民主选举而无村民的民主自治,即选举完没有治理权。不得不说一句,村民选举是一种自发的制度创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