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希望能在天津和河北打造在社区中有床位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者200张床位以上的城市大型养老院;亦或是和养老公寓结合在一起,引入医疗资源绿色通道等模式的养老机构。”张帅一介绍称。然而,虽然想法已经在逐步趋于成熟,但诚和敬仍然保持“观望”。
已落户北京的日本知名养老企业礼爱中国亚洲养老护理事业负责人田中克幸说,礼爱对天津、河北的养老市场有一定兴趣,目前也接到了天津养老企业的邀请,希望礼爱到天津为当地的养老企业提供软件支持,即作为服务运营商和当地的企业进行合作。但截至目前,无论和当地企业合作,还是到当地设立分支机构,都仍然停留在初步接触、商讨阶段。
像礼爱、诚和敬这样对津冀区域市场充满想法却行动谨慎的在京养老企业还有不少。究其原因,张帅一一语道破:“现在连北京的养老服务市场还有较大的空间没有被开发出来,市场还不够完善。天津、河北的市场需求、支付能力以及当地养老机构已有的运营设备和服务质量还都有较大提升空间,北京的养老企业当前很难有精力、财力去同时开发多地市场并维持运营。”
此外,津冀两地的养老收费和北京有一定差异,天津收费、服务水平偏中上的民营养老机构, 3000-4000元/月已经是比较高的价格,而北京最普通的民营养老机构也基本都在5000-6000元/月。更主要的是,短时间内,北京的老人大批量地前往河北、天津养老很难实现,目前利润普遍不算高的在京养老企业也基本没有能力向天津、河北增加大笔投入。
3 养老市场破局需政策先行
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目前,京津冀养老产业一体化发展初期,更多的可能会以政府间的公益性合作为主。记者日前获悉,目前,北京市相关部门已在和河北涿州、高碑店等城市接触,为北京某企业搬迁至河北建立近28万平方米的养老机构搭桥,而这也将成为今年北京建设的重点养老机构之一,有望为河北、天津提供成熟的养老机构运营模式范本。
在张帅一看来,如果政府希望未来吸引更多在京养老企业将投资、发展重心向天津、河北倾斜,那么在养老金、医保等方面,都要尽可能地缩小京津冀三地的差异。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徐逢贤也表示,养老往往与医疗密不可分,这也是很多地方短期内难以跨越的障碍,现在不少地区建立的养老机构闲置率很高就是例证。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单菁菁认为,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保异地使用等可能是养老协同发展的硬性困难中最难解决的。单菁菁表示,养老金的发放与各地工资水平有关,而各地工资水平又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平均消费水平有关。
“北京老人拿着更多的养老金去消费水平相对低的天津、河北等地养老时,势必会形成更强的购买力,在天津、河北本地养老需求也没有充分被满足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掠夺。”单菁菁表示。
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在京养老企业前往津、冀布局,需要更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河北、天津本地的养老企业也有着同样的需求。
燕达集团董事、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总经理张滨举例称,按照河北省的相关政策,可以按照入住老人的数量对养老中心进行一定的补助,但前提必须是河北户口的老人。“我们位于河北燕郊的养老中心比较特殊,离北京很近,所以90%以上在这里住的老人都是北京户口的老人。在这个政策层面,我们养护中心几乎享受不到任何政策红利。”
张滨表示,养老产业应该以制度和立法进行破局,只有政策先行,执行层面才可能顺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