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落地让劳动者权益保障更踏实

制度落地让劳动者权益保障更踏实

一张连续凌晨打卡考勤记录,将深圳某IT精英猝死的消息推至公众视野。奋斗的生命戛然而止,而且这还不是第一个因过劳倒下的年轻人,人们唏嘘感叹之余,再次将目光聚焦劳动者权益保护。

休息休假,是劳动者基本权益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一起起欠薪讨薪事件,一篇篇就业歧视报道,一次次工伤验证纠纷,一回回社保缴纳征求意见……在不断磨合碰撞、交流沟通中,劳动者权益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具象,对接到普通人的生活工作中。劳动者对自身权益更加敏感,诉求水涨船高。人们不仅关心到手多少真金白银,也更加关心工作环境、福利社保、上升空间等等。这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停留在“不欠薪”乃至“涨薪”已经不够,制度设计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升级。

这些年,我国在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取得了不少进步,劳动法体系已初步建立健全。近段时间更是动作频频,中央发文要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各地如北京市总工会公布工资集体协商新三年计划。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制度框架不断搭建,提振着劳动者士气。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仍不容小觑。就拿加班休假来说,《劳动法》第41条明确规定,加班每月最多不超36小时。而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九成行业周工时超40小时,食宿和餐饮业劳动者平均周工时甚至达到51.4小时。这里头,或许有劳动者个体为追求梦想而自愿付出,但根本原因恐怕还在于制度遭遇了种种梗阻。

劳动者的腰板要硬起来,有赖制度扎实落地。比如工资协商,渠道和形式是有了,但具体操作时,职工如何要求涨薪,多大幅度合适,企业若拒绝又当如何?比如带薪休假,人人都说好,但任务一来,不仅上层管理者不松口,即便是员工本人也难于启齿。规避以行业特点或岗位特性为由的“集体性”无视权利,让正当休假成为一种氛围,没有点强制措施怕是不行。让美好愿景真正化为劳动者的强力后盾,世界许多国家都还在探索,我们同样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劳动既是人的生存之本,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呼唤千千万万劳动者克勤克俭、埋头苦干,要最大限度激发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排除阻碍其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其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当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蔚然而成,劳动者在劳动中实现自我发展、享受劳动乐趣,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才更可持续。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