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所说的“廉政”,一般解释是“廉”即廉洁,“政”即国家政权机关及其公务活动,廉政即“廉洁的政治”,主要指政府工作人员在履行其职能时不以权谋私,办事公正廉洁。其实,古代的“廉政”是“廉正”的意思。“廉正”意蕴深厚,体现了儒家为政以德、正己正人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今天廉政建设的根本,需要我们正本清源,发扬光大。
廉正的文化内涵
“廉正”的“廉”,本义为厅堂的侧边,平直、方正、狭窄、有棱角,因此又产生了一系列引申义,重要的如廉洁,不苟取,与“贪”相对。廉还指有节操、不苟取的人。“廉正”的“正”最基本的含义是正人必先正己。自己先求得端正,然后再教化他人,这就是儒家政治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核心价值。关于这方面,历代圣贤大儒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廉政”一词最早出现于《晏子春秋·问下四》:“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文选·运命论》注引作“廉正”。古代“政”与“正”相通,可以互训。对“廉正”的具体表述,可以追溯到《周礼·天官·小宰》:“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辩。”这是古代考察官吏的六项内容,“廉善”、“廉敬”、“廉正”是针对品德的考核,“廉能”、“廉法”、“廉辩”则是针对能力的考察。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同,都以廉为本。
《论语·颜渊篇》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什么是政治,孔子用一个“正”字概括,告诫季康子为政时自己首先要“正”,为政者起到表率作用,谁敢不正?这就言简意赅地阐明了要正直、公正的为政理念和为官之道。《孔子家语·王言》引孔子的话说:“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在上者能否正己,其社会影响很大,孔子用风行草偃来比喻。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篇》)孔子是在强调为政者的德行很重要,对下面的民众有决定性的影响。反之,上梁不正下梁歪,领导者的德行不好,上行下效,老百姓就不可能一心向善,整个社会就会道德滑坡。
正己其实就是正身,以做到身正。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篇》)是说当政者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对于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孟子还有“格君心之非”说:“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大人”就是圣贤师儒,他们通过为帝师贤相,纠正君主内心的偏邪,使其回归到仁心仁政上来。君心一旦得正,则天下国家能够长治久安。孟子曾三见齐王而不和他讨论政事,弟子们疑惑不解。孟子说:“我先攻其邪心,心既正,而后天下之事可从而理也。”
汉代董仲舒说:“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天地之间被润泽而大丰美,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徕臣,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汉书·董仲舒传》)是说王者施政,应当正心为先,渐次以正万民,这样才能远近俱正,出现风调雨顺,政通人和,万国来朝,保合太和的王道境界,这就是王道政治的理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