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颐说:“治道亦有从本而言,亦有从事而言。从本而言,惟从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若从事而言,不救则已,若须救之,必须变。大变则大益,小变则小益。”(《遗书》卷十五)就是说治理国家之道,如果就本而言,那只能纠正君主内心的偏邪,君主心正了朝廷就正了,朝廷正了百官就正了。如果从具体事务而言,那就是挽救弊政,为了挽救弊政,当然得进行改革。大改革则获大益,小改革则获小益。
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与公肃甥书》中说:“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这就是说,真的要做到兴国安邦正百官,首先必须除恶扬善,扶正祛邪,弘扬正气。
对圣贤大儒的这些教诲,历代统治者、官员都心知肚明,很多人还积极付诸实施,恪守廉政原则,正人正己,上行下效。
如贞观初时,太宗对近臣说:如果要安定天下,君子必须先端正自己,身正不会影斜,只要朝廷清明,下层就不会动乱。
明代思想家薛瑄,在《薛文清公从政名言》中说:“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他将为官者廉洁从政分为“不妄取、不苟取、不敢取”三个层次,即最高层次明白为官之道,人格高尚,根本就不会伸手的官员;其次是重视名节,正直狷介不伸手的官员;再次是心中想拿但害怕法律处罚,害怕丢掉乌纱帽不敢拿的官员。
廉政文化的现实意义
历代圣贤大儒这些论述以及古代清官的事迹,对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与国家治理有重要启示。
正人必先正己。为政者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下属与老百姓自然风行草偃,上行下效,这是孔孟及后儒子反复申说的一个话题,也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今天的领导人应该继承和弘扬儒家的这一伟大思想。当然,今天的“己”不仅仅是把自己管好,还要把家人和亲戚朋友管好,这大概是对当今执政者的严峻考验。
从“格君心之非”说,我们可以领悟,就领导而言,仍然应该加强自我修养,保持内心纯正,同时周围的同僚和下属也有帮助、提醒领导纠正偏邪的意识和职责。“格君心之非”其实还是个“正心”的问题。由领导格心之非以求正心,层层下推,各级领导都应该这样,一个社会才有希望。当然,在今天更要注重通过党内党外的民主制度的建构和完善,来真正付诸实践,得到实现。
薛瑄对清官“不妄取、不苟取、不敢取”的划分启示我们,取与不取的主动权根本上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取与不取的选择便是一个人品行、节操的反映。在廉政建设中,应该大力加强惩防体系建设,健全制度,强化监督,使官员们对贪腐行为“不愿为、不想为、不敢为”,即使“想为”、“敢为”也“不能为”,真正净化我们的官场。
总之,我们既要强调“廉正”的正心为基础,同时也要强调“廉政”的制度建设,要以正人心为体,以立制度为用,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双向互动。这样,在解决当前紧迫的腐败问题的同时,又为中国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