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形势下推动“中印关系模式”的初步思考(2)

对新形势下推动“中印关系模式”的初步思考(2)

二、“中印关系模式”依赖五大支柱

多年来两国外交实践表明,“中印关系模式”之所以能够成型并正常运行,确保双方紧紧着眼大局,牢牢把握大势,是因为背后有以下支柱支撑:

(一)两国努力实现战略平衡与和平共存。

由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强化和日本右翼化趋势明显,中国东部压力增加,中国战略重心明显落在“东部”。印度在南亚战略环境也日趋复杂,印度洋日益成为西方大国角力的场所,印安全战略重心明显放在南亚次大陆。中印各自对外战略重心的差异和互补,为两国和平共处与务实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印领导人多次强调,世界足够大,容得下中印共同发展和繁荣;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将中印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两国只能和平共存。

(二)两国积极构建有力的经贸投资伙伴关系。

经贸关系是中印关系最具活力的部分,能为两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融合。一是双边贸易方面,中国已成为印最大贸易伙伴之一,中国质优价廉的商品与服务有利于印度减少贫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2011-2013年,中国已经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印度则是中国在南亚最大的贸易伙伴。数据显示,2013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到654.71亿美元。2014年前三个季度双边贸易额已超过500亿美元。未来5年,中国将联手包括印度在内的南亚国家,力争中国与南亚地区的双向贸易额突破1500亿美元。二是工程承包方面,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中方在印度签订工程承包合同累计金额为601.3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35.18亿美元,印度已成中国工程承包产业最大的海外市场之一。在印亟需改善基础设施大背景下,工程承包已成为中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强合作的灵活、管用、可靠模式。三是双向投资方面,为了培育国内制造业,提高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应对规模庞大且不断增加的赤字问题,近年来印政府逐渐把目光投向中国企业的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据印政府公布数据,2000年4月至2014年5月,中国累计仅对印投资4.10亿美元,占印利用外资总量的0.18%,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所有国家和地区中只排名第28位。习主席访印期间宣布,中方将争取在未来五年内向印工业和基础设施发展项目投资200亿美元。考虑到过去中资企业在印频频遭遇安全审查的“歧视待遇”,中印在投资方面的新共识显然是重大突破,表明印方终于解放思想、欢迎中国资金和技术。在经贸关系制度化方面,中印战略经济对话、财金对话、经贸联合小组等对话磋商机制日臻成熟,两国务实合作逐渐从商品贸易、工程承包向制造业、服务贸易等领域拓展。尽管受国际经济大环境不利影响,中印贸易摩擦有所凸显,但两国经贸领域的制度性合作依然保持在上行轨道,双边贸易大盘保持基本稳定,工程承包合作进展顺利,相互投资潜力逐渐释放。

(三)两国坦然直面分歧,积极化异求同。

过去半个多世纪,着眼大局、求同存异一直是中印处理双边关系的重要原则,旨在为冷冻、管控、隔离两国的重大分歧,优先发展其他领域的合作关系,为未来解决两国矛盾与分歧创造条件。但近年来,中印双方同时意识到,通过沟通和对话、协商解决两国之间争端是增强双方战略互信、推动双边关系迈上新台阶的重要途径。两国在继续挖掘和扩大利益汇合点的同时,以积极姿态推动缩小或解决两国分歧。基于上述思路的变化,近年来中印关系在一些所谓的“雷区”取得了一定突破,关于边界问题的新机制、战略经济对话、海上安全对话等均已启动,两国反恐对话、国防对话、就阿富汗和中亚等地区问题,亦有条不紊推进。在边界问题上,尽管解决该问题还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储备,目前有利变量也还不够多,但近来两国解决边界问题的意愿和实际努力都明显加强,对维护边界地区和平与安宁的重要性认识加深,避免边界问题绑架两国关系的意愿更趋强烈。摆脱历史遗留问题的牵绊,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家民族复兴大业上,日益成为两国高层最大的交集和公约数。

(四)两国联手打造多边合作伙伴关系,互壮声势。

多边舞台的国际合作是中印关系的新增长点,夯实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发展过程中都受到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的压迫。中印等新兴发展中大国日益在全球治理领域互壮声势,相互配合,维护各自未来的发展空间。近年来,两国在气候变化、反恐、粮食、能源安全等全球性议题上的合作亮点突出。双方在地区热点问题和互联互通方面的利益共识越来越多。中印在多边舞台合作与互动,大大丰富双边关系的战略内涵。为因应中印关系新的发展趋势,两国应牢牢把握双边关系的三个定位:一是要做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排除冷战思维和零和游戏,共同实现民族复兴。二是要做引领增长的合作伙伴,分享发展经验和发展红利,携手推进亚洲繁荣振兴和亚洲新安全观。三是要做战略协作的全球伙伴,推动亚洲战略安全和稳定,推动国际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五)两国共倡“地缘文明范式”,交流互鉴。

中印文明底蕴深厚,文化交流贯穿始终,未曾中断。美国印度学者谭中提出中印关系应回归“地缘文明范式”,很有启发性。与基于“自己vs.他人”且植根于军力、领土、同盟等四项的“地缘政治范式”不同,“地缘文明范式”提倡基于“自己vs.自己”,追求所有人类的公正、平等和多样性。中印联合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是基于东方文明的独特基因。近期,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中印关系提出四点建议,主张推动中印关系同国际大势相结合,推动中印关系同各自发展需求相结合,推动中印关系同两国复兴进程相结合,推动中印关系同振兴东方文明相结合,赋予中印关系新的内涵和视角。2013年印前总理辛格在中共中央党校演讲中,提出中印关系的“七巧板原则”即“七项原则”,主张以“编织精美挂毯”的手法来“谱写印中关系未来更加壮丽的篇章”。2014年7月,印总理莫迪在巴西与习主席会晤时称中印两国是“两个身体、一种精神”。同年9月在习近平主席访印期间,莫迪还倡导中印关系“从英寸迈向英里”(InchtowardsMiles)的新理念,其中Inch代表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Miles意指“印中携手千禧年”(MillenniumofExceptionalSynergy)。《中印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进一步明确中印关系的“发展”性质,即“发展伙伴关系应成为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核心内容”。总体而言,中印文明均重视伦理、道德及自省等层面,能给“丛林法则”大行其道的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抹上一笔柔和、人性的色彩。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