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音乐的分类
中国的音乐按照功能可以分为四类。
1.仪式音乐
第一类是仪式音乐,即用于祭祀、宗庙、大典,也包括宗教寺庙的仪式音乐。最典型的仪式音乐是古代的礼乐和春秋时的钟鼓之乐。在祭祀、宗庙、大典礼仪等活动中,借助音乐来体现特定的气氛,区别君臣、父子、上下、亲疏、尊卑的规范。在不同的仪式上所使用的乐器、演奏的曲子、排列的歌舞队伍等不尽一致,各有等级森严的规定。比如,使用多大的铜鼓,悬挂多少磬,木架上摆放多少铙,都有规定。他们演奏的曲子一般肃穆庄重,节奏缓慢,主要是想借助音乐体现出特定的气氛。用音乐来体现一种思想和意识形态来烘托特定的气氛,对中国后代影响极大。比如,受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的影响,当今在接待外国首脑时演奏国歌,重大会议上演奏国歌及国际歌,领导人追悼会上演奏哀乐等等。由此可以推知古代仪式音乐的用途和特色。
2.宫廷舞乐
宫廷舞乐又称燕乐、宫中乐。帝王在宫中饮宴,游乐时舞女跳舞、歌姬歌唱、乐师演奏。由于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宫中乐”使用的乐器是最先进的、最完美的,如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即为楚王宫中乐器。唐代的《霓裳羽衣曲》则是乐师为玄宗选贵妃而特意编的舞蹈曲子。现存的不少古代曲子实际上是当时宫庭舞乐。汉代的琴曲《文王颂》起先在宫中演奏,讲文王在渭水之滨访贤士的故事。宫廷舞乐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非常优美的名曲。
3.声乐
现代所说的声乐,指用人的嗓子演唱的音乐。依照现代人对声乐的理解,来分析古代音乐,它包括的范围就非常大了。首先上至诗经下至唐诗宋词,都是可以吟唱的。其次,宫廷音乐中,除用乐器伴奏外,往往还有宫女用嗓子歌唱。因此不少宫廷乐曲都是可以演唱的,古人认为,用嗓子吟唱比用乐器演奏更能体现音乐的美妙。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肉即人的嗓子,即人的嗓音的声音是最美的,所以宫廷音乐当中非常注重声乐。
还有青楼歌曲、民间小曲也是以声乐为主。在古代不少餐馆、妓院都有专门的歌姬,她们卖艺不卖身,以歌唱弹曲为生,这种场面大家从反映古代生活的电视剧里经常看到。只可惜她们所歌唱的曲子基本上没有流传下来。民间俚曲倒是流传下来不少,民间俚曲就是民歌。现存《诗经》中的国风,就是西周至春秋十五个地区的民歌,你所见到的《诗经·国风》只是唱词,曲谱己无从考查。这以后的汉乐府民歌,如《十五从军歌》、《焦仲卿妻》,在汉代也是在民间传唱的。唐代的曲子,明清小说也是可以歌唱的民歌。现在仍然在民间传唱的民歌有陕西民歌《信天游》、《脚夫调》,川东山歌《摘葡萄》等等,可能也是清代以前在民间传下来的。当然这些民歌的作者和产生时代是无从考察的。由此可见,民歌也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4.独奏器乐
独奏器乐是不需要伴奏就能独立地演奏曲子的器乐。中国古代的许多乐器是可以独奏的,比如编钟、编磬、琵琶、琴、瑟、筝、二胡、笛子、箫等,并且留下了许多著名的独奏曲。如古琴独奏曲《高山流水》、《潇湘水云》,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还出现了一些在音乐史上有名有姓的独奏家。如魏晋时期的嵇康博学多才,既是文学家,又是琴家、音乐理论家。代表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声元哀乐论》,独奏琴曲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等。
还有一些音乐家,朱权,明代琴家、戏曲家,明太祖第17子,花了12年时间,编成《神奇秘谱》,为现存最早的琴谱集子,共有宋代至明代的六十四个琴曲。在中国音乐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琴独奏家、琵琶独奏家,可惜没有几个有名有姓的歌唱家。可见古代更重视独奏器乐。
5.民乐
即民俗庆典中的音乐,跟礼仪音乐是相对的,一个是能够反映威严的,一个是民间的。在民间遇有婚丧嫁娶等活动,往往也以音乐来烘托气氛。比如从古代直到现在,婚丧嫁娶活动中要吹喇叭、唢呐、排箫、还要敲鼓、打锣。民俗庆典,多以吹奏乐和打击乐为主。此外,少数民族花会、耍歌堂、秧歌、花灯、跑旱船、拉花、春牛舞以及少数民族特有的歌舞活动,也都有悠久的历史,应该算作民乐的组成部分。
(三)中国音乐的特色
中国的音乐有什么样的特色呢?第一,旋律为主。音乐的表现手段是旋律和节奏,以及和声、配气、对位等。所谓旋律,就是声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的运动。乐曲的思想感情都是通过它表现出来的。中国古代最发达的纯音乐是器乐,如琴曲、琵琶曲、筝曲、笛子曲等等。这些纯音乐的器乐所表现的主要是旋律的线条美,用旋律来艺术地再现生活。听着琴曲《高山流水》,通过琴曲旋律的变化,我们就仿佛置身于深山穷谷、茂林修竹、涓涓流水的景色之中;听着琵琶曲《十面埋伏》,通过琵琶演奏旋律的变化、通过琵琶模拟再现的声音,我们就仿佛置身于两军交战、声动天地、人喊马叫、兵戈相撞之中。总之,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占统治地位的器乐,主要是通过音乐旋律来打动人的,或悲或喜、或苦或乐、或怒或怨。中国古代的弦乐最能表现旋律之美。
第二,节奏宣泄。除了旋律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节奏宣泄。节奏的含义有两种。广义讲,一切协调、平衡、律动都可称为节奏。如在歌舞过程中组织得好、配合得好,叫作有节奏的歌舞,这里的节奏就包含着协调、平衡和律动。狭义的节奏,就是音的长短关系。在中国古代音乐中,打击乐起始早占有重要的地位。编钟、编磬、铜钟、排鼓、铙锣、拍板等等,都是古代的主要打击乐器,这些打击乐器可以独奏,可以伴歌伴舞。人们在演奏这些打击乐器时,通过敲打有节奏的节拍,使人们的情绪激动,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领域,使人振奋,使人陶醉。从而获得美感享受。
在中国古代,不仅在宫廷音乐中大量使用打击乐,而且在民间音乐中也大量使用打击乐,甚至在两军交战中也鸣鼓敲锣。究其原因,无非是借助打击乐的节奏,组织动作,协调行动,振奋人心,宣泄情感。中国古代的打击乐表现的主要是节奏之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