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梁培先:书法临摹的历史变迁

QQ截图20200707090201

梁培先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点击观看完整报告

点击观看视频专辑

点击观看课件

我今天跟大家讨论的是书法临摹的问题。学习书法都要临摹,在几千年的书法史中,临摹与每个时代的书法状态有关,并且因为时代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化。书法是与文字并生的。最早书法的概念实际上不是指今天作为艺术的书法,而是类似于春秋笔法,指怎样运用笔法书写文字、文章。到了隋唐时期,出现了“书家”这样一个概念,即今天的书法家。把书法定位为艺术,是民国以来才有的。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把书法定义为艺术,与传统之间有一定的错位。

一、临与摹的定义和区别

临与摹的概念

“临”就是照着写,“摹”则近于仿影、复制。

(二)先于摹

“摹”首先需要有纸。所以,在纸张普及之前的数千年里,竹木简是主要的书写载体,此时无“摹”而只有“临”。我们在历史书里经常看到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但实际上在东汉时纸还没有在人们生活中被普及。史书记载,东晋末年,有一个权臣叫做桓玄,他的父亲桓温与王羲之是同龄人。到了桓玄的时代,东晋已经快灭亡了。桓玄当时掌握着国家大权,他下了一纸命令,即废除竹简,要求全国上下开始用纸。也就是说,只有到这个时间点,纸才是真正地被普及了。它距离蔡伦造纸有一二百年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实际上简还大量存在。

湖南出土的几万片吴简是三国时期的公文文书,三国时期距离蔡伦造纸已有一段时间,但是当时的官方文书依然写在简上。由此也可看出,纸的真正普及是比较晚的。而“摹”必须有比较薄的纸,没有纸就谈不上“摹”。因此,在用竹简书写的时代,没有“摹”只有“临”。

比如甲骨文。从甲骨文的材料来看,此时学习书法主要侧重于学习文字,艺术的意义在乎其次,大多是学生照着师傅的样式去临写。这样的师徒相授的过程,延续时间很长。历史上有敦煌写经书法,那么,为什么要写经呢?因为当时有这个职业的需求,比如你信佛教,佛教里抄经是做功德的,但是你又不识字怎么办呢?掏点银子给专门写经的人来帮你抄。写经之人抄完之后,会在最后写上一句话,诸如“把这个功德给这个掏钱的人”,这就等于掏钱之人做了功德。由此产生出“经生”这样一种职业。“经生”这个职业在社会的较低层,他们之间虽然也是师徒相授的,但达不到文人的高度,且师徒相授也是照着写的,师傅写什么样子,学生就写什么样子。

从北魏到唐朝末年,一直都有人在抄经。抄经的字体变化比较稳定。怎么来解释这个现象呢?大家看了今天的民间艺术就会理解,比如山东潍坊一带的杨家埠年画、河南的朱仙镇剪纸、徽州的木雕,这些木雕也罢,剪纸也罢,仍然延续着民国时期,乃至更早时期的一些习惯。因为民间艺术强调一种延续性,而对今日所说的艺术风格的追求、个人风格的显现却不是很关注。

因此,在纸张出现之前,民间是照着写字;而纸张出现之后,就出现了摹。摹与民间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有了很大的不同。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