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网站是信息化条件下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也是网络时代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各级政府积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传播方式变革,运用互联网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服务、提升治理能力,使政府网站成为信息公开、回应关切、提供服务的重要载体。但同时也有许多专家和群众反映,一些政府网站也存在内容更新不及时、信息发布不准确、回应关切不积极、办事服务不实用等问题,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损害了群众利益。近期,我们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充分肯定政府网站建设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并提出进一步加强政府网站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政府网站建设进展及成绩
自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启动至今,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我国政府网站迅猛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政策指导不断强化。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化建设,提出政府信息化要“先走一步”。这些年来,中办、国办、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6]10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网站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函[2011]40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0号)、《关于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机制的意见》(中办发[2014]2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4]57号)、《关于加强党政机关网站安全管理的通知》(中网办发文[2014]1号)等一系列文件,对用好互联网特别是政府网站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政府公信力、加强政府网站管理等做出重要部署。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央领导也多次就政府如何利用互联网和政府网站为民服务做出重要指示。
二是政府网站体系基本形成。政府门户网站作为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整个“虚拟政府”大门和政府在信息时代管理和服务的核心窗口两项重要功能。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相继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探索和实现电子政务服务功能的网络化,推进政府在线服务的拓展和深入。据CNNIC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以gov.cn为结尾的域名数为57024个。截至目前,100%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和省级政府、99.1%的地市及85%以上的县(区)政府都已经建设了政府网站,已经形成了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为龙头,覆盖各级各部门的庞大政府网站体系。
三是政府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行政机关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政府信息,首次确立政府网站的法定地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成为最开放、最透明的信息传播渠道,很多政府的工作动态、政策文件、审批事项、财政预决算、“三公”经费等信息都是通过政府网站发布的。据统计,60家部委网站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公开了本部门的行政权力清单,省、市、区县政府网站也进一步加大了公开力度,开通了相关专栏的网站比例达到了43%,超过30%的网站提供了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政府网站已经成为社会信息的权威来源,成为公众和媒体了解政府的重要渠道和窗口。
四是互动交流和办事服务逐步开展。政府网站普遍建立了网上信访、领导信箱、在线访谈、行风热线等网上互动栏目,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并给予回复,公众通过政府网站参政议政的渠道更加畅通。不少地方和部门网站围绕公众和企业办事需求,整合行政资源,提供办事指南、表格下载、在线办理等服务。例如,2010年1月,浙江省开通政府网上办事大厅,为公众提供省级 43 个单位 800 多个审批事项的在线办理工作。2012年10月,广东省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全省范围内的“网上办事大厅”,52个省级单位共计1619个办事事项进驻大厅,同时21个地级以上市和顺德区已完成了网上办事分厅的建设,旨在实现各类行政审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全流程一站式办理。此外,福建、江苏等多个省也在积极推进网上办事大厅建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