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市民化需要“三向思维”

农民市民化需要“三向思维”

城镇化的本意应是居民不论在哪里生活都能享受到与城市相仿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数以亿计的中国农民之所以千方百计都想挤入县以上城市,是因为二元制度推高了那里的“两公”水平。由此导致社会上对城镇化的理解陷入误区,认为农民只有进到县城以上的城镇,才能成为市民,才算实现了城镇化。这是典型的城乡二元思维,与中国国情、国际惯例、城镇化规律和城乡一体化战略等诸多方面相悖逆。

一是不符合中国现实。长期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两极分化,一方面大中城市优质资源过度集中,好学校都在大中城市,北京市的医用CT机超过整个英国;全国省会城市大多形成一城独大的格局,有一半的省会经济总量约占全省四分之一的份额。另一方面小城镇发展一直处于活力不足、成长不快、发育受限状态。要使我们这样一个拥有270万个村落的“村庄大国”和八九亿农民的“农民大国”走向“城市大国”、“市民大国”,就必须大力发展小城镇。大中城市有限的承载能力和高昂的生存代价使绝大多数农民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扎根,而星罗棋布的小城镇根植于农村,是城乡融合的桥梁,又是农民就近兼业的主战场,对于解决“大城市病”和农民工大量外出引发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无疑是一剂良方。一个成熟的经济体,其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升级换代及实现城镇化的过程,从来都是设备、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动,而非大规模长时期的劳动力流动。让几亿农民工实现就近就地城镇化,不仅有“扬汤止沸”之效,更是“釜底抽薪”之举。

二是不符合国际惯例。从国际视角看,现在我国的城镇化规划,只是城镇建设布局,没有考虑农村,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城镇化。事实上,发达国家没有城市与乡村之别,只有人口密集区和非密集区之分。有关资料显示,日本人口密集区的定位标准是每平方公里四千人以上,集聚人口五千人以上,在这样的区域居住的人口占日本总人口的66%。有些国家2000人以上聚居的地方,就是人口密集区,就是城镇化,这样的地方,国家投资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大城市相仿。如果以2000人计算,我国不少村庄都超过了2000人,乡镇更不用说。全国3.3万个乡镇中的1.9万个镇,镇镇都是城镇,只不过我们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相差甚远。城镇化水平高达95%的德国,在城镇化过程中一直遵循“小的即是美的”原则,全国70%的人口居住在2000-10000人的小镇上。其产业政策的重点均以中小城镇为主,这些城镇虽然规模不大,但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功能明确,经济异常发达。

三是不符合城镇化规律。城与乡的关系是相互配合的夫妻关系,各有分工,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城市化是建立在农业发达、农村发展的基础上,不是要放弃农业和牺牲农村,大量农村人口迅速向大中城市迁移,最终必然导致城乡关系的断裂和畸形。国外很多国家正在流行的城镇化理念是建筑组团与田园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城市与边缘、城市与郊区甚至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已不明显,人口的密度因分布在若干个小城镇而相对分散。这种城镇发展战略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和谐共存、协调发展,使城乡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如日本东京市内已建几百个“市民农园”和“都市田园学校”,让城市人、特别是孩子们知道农作物是怎么生长的,让他们了解和把握动植物的生命规律,从更深层次的哲学角度理解和尊重生命的过程,不做或少做违背规律的蠢事,从而实现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关联、交融渗透、共存共荣,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人类经过无数探索才找到的未来城市发展规律。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