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多元共生的历史不容歪曲(3)

中华民族多元共生的历史不容歪曲(3)

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并各具特点,但总体是持续的、不可分割的,具有历史连续性

在中国社会中,曾长期存在诸如“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等论调,认为南宋被蒙古灭亡以后,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便就此中断;明朝被清朝取代以后,中国便成“夷狄之国”,即将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和建立清朝的满族视为中国历史以外的民族。更有甚者,有文章还引用了一些著名学者如谢和耐、内藤虎次郎、李约瑟、陈寅恪等的论断加以证明自己的论调,认为“宋代时中国的文艺复兴”“宋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但实际这些论断不是带有旧的史学观的痕迹,就是一些“国外学者”的片面结论。学术研究的本质要求是科学性,而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旧的史学观有值得借鉴和传承的积极因素,也有落后于时代必须抛弃的内容。封建史家所持有的“夷”“狄”“外患”“征服王朝”等论调,以及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均需坚决反对、摒弃。至于那些歪曲、割断中国多民族历史发展的“国外学者”的断章取义的说法则是早已有之的陈词滥调。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都是持续发展的,所呈现的是前后递进的关系。自古以来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各方面并非一成不变,都是后代继承前代,而刻意放大其差异性,忽视之间的继承关系是不应该的。

“崖山之后无中国”等论调,认为只有汉族的历史才是中国历史,将汉族与中国完全等同,排斥中国历史上所有非汉民族及其创造的历史,将一个现代社会形成的概念无端置于前现代社会,并认为在前现代的某一时刻消亡了,这是一种典型的历史错位,即在同一语境中出现两个完全属于不同时空的概念。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国是在20世纪中叶前后才开始逐渐形成,而在一千年以前的宋代还远未有这个意义上的“中国”。我们研究中国多民族的历史,应牢牢把握住凡是发生在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内的各个民族的历史,都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重大原则。要以科学的态度对不同历史阶段发生的直接关系到中国多民族国家逐步形成的有关问题做出恰切的评价,实事求是地评价各个民族的历史贡献,为今天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提供可靠的历史依据和借鉴。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