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还有另一面。提高劳动者报酬直接结果就是增加成本,难怪用人单位不愿意给劳动者提高报酬。而愿意给职工涨薪的,往往也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的非良性循环不打破,增加劳动者报酬恐怕会雷声大雨点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向用人单位下达行政命令的做法不可能再“复活”。怎么办?政府要有作为。
政府可以对用人单位采取减税措施,较大幅度地降低税费负担,用人单位成本得以降低,就会更有动力与能力,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其实这也有问题,因为无法确保用人单位减了税就一定会给劳动者增加报酬。因此,直接给劳动者减税,才是一剂直接“起效”的良药,税少了,收入自然提高。尽管减税会一定程度上暂时减少政府收入,但劳动者有了更多的资金用于消费,长期来看必然会对政府税收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这些年的两会,每年都有代表委员建议提高个税起征点,他们反映的呼声就是劳动者的呼声。对于落实总书记“五一”讲话精神,适时提高个税起征点,劳动者更有理由充满期待。
“不断增加劳动报酬”需要制度托举
“不断增加一线劳动者的报酬”,短短几个字,让我们看到的是美好未来。我们就是要让大家在“报酬增长”中感受“最光荣”。
但是,要按照习近平的要求做到“不断增加劳动者的报酬”,却需要制度的托举。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深刻领会其含义,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以下几点。
工资增长要向一线倾斜。事业的发展、价值的创造,离不开指挥者,更离不开具体出力流汗的人。没有了汗水的付出,力量的呈现,再炫美的设计,再如诗的蓝图,也仅仅是一张纸。但是,我们从“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极端走入了眼下的极端,社会上流传的“出力的不赚钱,赚钱的不出力”就是有力的见证。当环卫工人一月的收入不及一桌酒席的时候,工资增长就要向一线倾斜了。
社会分配要搞劫富济贫。不客气的说,眼下的社会分配是出了问题的,扭扭屁股几十万,唱首歌曲几百万,盖栋大楼几千万。不能说这些人没有创造社会价值,不能说这些人创造的价值不值这些钱。问题是,我们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但是由于人口众多,还有很多人生活在困难之中,而且我们的贫富差距已经达到了世界规定的警戒线。这就需要正确面对分配不公,让财富不能过于集中,要敢于让收入分配制度劫富济贫,向一线劳动者流动。
单位收入要缩干群距离。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尤其是在国企、央企,领导的收入和群众的收入差距太大,虽然也进行了改革,可是改革之后,这个差距依然如同鸿沟。作为领导干部就应该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岂能让一个人的收入是一群人的收入?
激发发展动力,就要激发劳动者的动力。都说劳动最光荣,这一点不假,但是我们的制度,要能让劳动者在“报酬增长”中感受“最光荣”。习近平总书记已经提出了要求,监管部门到了该行动的时候了。我们要让劳动者在体面的流血流汗中,真正感受“最光荣”。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