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的着力点是提高潜在增长率

稳增长的着力点是提高潜在增长率

CFP

按语

长期以来,每逢出现经济增长减速,我们都将其看作是一个下行的周期,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调整,最终都得到遏止并回归到正常水平。然而,当前的经济形势与历史上的经验不尽相同,自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降到8%以下并保持的下行趋势,是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档期、潜在增长率下降的表现,是结构性因素而非周期性因素所致。把对经济形势的判断统一到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上,政策应对才具有针对性,才能预期取得良好效果。

增长速度决定于潜在增长能力

在改革开放期间,我国经济增长经历过四次低于8%的速度低点。为了认识每一次增长率低点的产生因素,我们根据各个时期的生产要素供给水平和生产率提高速度,计算了年度GDP潜在增长率,将其与实际增长率相比,看是否存在增长缺口。分几个主要阶段计算的结果是,潜在增长率在1979—1995年期间为9.7%,1995—2009年期间为10.3%,2011—2015年期间预测为7.6%,2016—2020年期间预测为6.2%。总体来说,我国长期取得的接近10%的高速经济增长,是由改革开放带来的较高潜在增长能力所支撑的。分年份做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一些重要判断。

首先,前三次经济增长率的低点,都表现为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形成较大的增长缺口。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最低点是1981年,实际增长率为5.2%,潜在增长率为7.6%,前者与后者之差即增长缺口为-2.3个百分点;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低点是1990年,实际增长率和潜在增长率分别为3.8%和6.9%,增长缺口为-3.0个百分点;第三次是2008—2009年,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最低点是2009年,实际增长率和潜在增长率分别为9.2%和10.4%,增长缺口为-1.4个百分点。

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能力因而形成增长缺口,意味着生产要素和生产率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会产生失业现象,这种情况下通常表现为周期性失业率的提高。事实上,在上述三个周期的低点年份,相应都出现了就业压力加大和失业率上升的现象。因此,这三次增长速度的下行,都属于典型的宏观经济周期现象。

其次,从2012年开始并持续至今的第四次,即最近一次GDP增长率低于8%的情形,实际增长率并没有低于潜在增长率,因而也没有形成增长缺口。与此相应,劳动力市场状况正常,失业率保持稳定。很显然,这次经济增长速度下行,是伴随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出现的结构性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表现,而不是周期性现象。

2010年以前我国接近两位数的潜在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得益于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和人口抚养比不断降低。主要表现为劳动力供给数量充足,劳动力素质因新成长劳动力的不断增加而得到改善,持续降低的人口抚养比有利于提高储蓄率从而提高资本积累率,劳动力无限供给延缓了资本报酬递减现象的发生,以及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部门(农业)向高生产率部门(非农产业)转移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这些因素都直接与人口因素相关,因此可以说,以往的高潜在增长能力以及高速经济增长来自于人口红利。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