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的着力点是提高潜在增长率(3)

稳增长的着力点是提高潜在增长率(3)

不应忽视“成长中的烦恼”

观察各国经济增长格局,我们可以发现,越是人均收入高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越低;后起的赶超型国家固然可以在一定时期实现较快增长,但终究要回归速度常态。我国因发展阶段变化而出现的减速,是符合发展规律的现象。潜在增长率降低导致实际经济增长减速,通常以三种形式表现出来:第一,在原有的成本和收益水平上,企业产出或多或少都会减少;第二,在一部分企业尚有竞争力继续生产的同时,另一部分企业因不再具有生存能力而退出经营;第三,企业有进有退,但新成长企业形成的产出一时不足以填补退出企业减少的产出。这种新动态相应造成“成长中的烦恼”,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心理准备,既能以平常心看待,也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和恰当应对。

总体来说,上述经济增长减速的方式凸显了“创造性破坏”机制的作用,也是生产率整体得以提高的必由之路。然而,恰恰在此时,不仅那些面临生存危机的企业不甘心退出,因而强烈要求政府予以保护或实施刺激性政策,为其注射最后一剂强心针,那些尚有竞争力但遭遇困难的企业也嗷嗷待哺,希望获得政策支持以渡过难关。由于难以区分上述两种情形,或者不忍心区别对待,宏观经济政策往往一视同仁地给予帮助。这样做的结果是与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初衷南辕北辙,经济增长动力也无法从投入驱动转向生产率驱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概括,就是要求政策应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打破传统发展方式的坛坛罐罐。

我们讲创造性破坏,指的是不要保护那些依靠传统发展方式生存的生产能力,淘汰那些丧失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企业。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以社会政策托底为前提。也就是说,产业结构调整固然依靠优胜劣汰机制,过时岗位也必然被破坏,但劳动力市场上的主体——劳动者必须获得安全网的保护。认识到劳动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不同,正确的政策应对是加强《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规的实施和监察,加快完善最低工资、工资集体协商等制度建设,以及完成社会保险制度等社会安全网对各类劳动者群体的充分覆盖。

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把有利于企业成长和经济增长的正常宏观经济环境,与刺激性宏观经济政策区分开来。作为新常态下的重要增长元素,新成长企业特别是其中的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在获得金融支持方面往往面临着天然的屏障,体制性因素也阻碍其自由进入和公平竞争。如果不能突破摆在增长动力转换面前的这堵高墙,新的增长点就无法形成,增长速度下滑到潜在增长率以下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