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科研绩效评估 涵养学术发展根基

优化科研绩效评估 涵养学术发展根基

科研绩效评估既是对科研价值的衡量,也是对科学工作者学术水平的评估,发挥着“引导学术向何处去”的重要作用。

各种科研评价办法在推动学术发展、提高学术质量、培养人才队伍、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但当前所暴露的一些问题也屡屡成为各界的关注点,这集中体现在数量、质量、分配三个问题上。

如何通过优化科研绩效评估,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提供更加有力、有效的动力?围绕这个问题,本报记者走访了多位专家学者。

“十年磨一剑”还是“一年磨十剑”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科研绩效评估的引导作用在我个人的治学成长过程中较为重要。一方面,有科研绩效的鞭策和鼓励,可以更好地激励自己;另一方面,科研绩效的导向,在一定程度上给我指明了奋进的阶段性目标。”谈及科研绩效对学者的作用,云南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周智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在走访中,一个两难问题频频出现在学者的担忧中。一方面,“评”会不断遭受“约束学术发展”的诟病;另一方面,“不评”则无法形成对学者、对学术发展的激励机制。如今,学术创新已经进入关键期,而绩效评估无疑在其中发挥着指挥棒作用。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内,由绩效评估导向而积聚起的效果早已凸显,如长期偏重量化考核,使得我国论文数量早已居世界前列,但在缺乏深层机制的情况下,难免会有滥竽充数、偷工减料的行为发生,导致质量堪忧。

“以我所在的高校为例,评正高职称一定要提交6篇一般核心期刊论文,这是硬规定。至于是否在权威期刊上发表则无要求。”北京某重点高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告诉记者,即便他已经在权威期刊上发表若干论文,但因论文总数不达标,目前仍无缘教授职称。

目前,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在科研绩效评估优化方面已经先行一步。武汉大学教授、评价专家邱均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武汉大学的职称评审虽然也有论文数量要求,但同时注重对质量的考核。如成果发表刊物级别越高,对其‘数’的要求则越少。”

谈及二者之间的差别,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显得颇为无奈。但他同时又对量化考核表示理解。“毕竟高端刊物阵地有限,发表难度较大。鉴于学者水平的参差不齐,短时期内全面取消量化考核也较难。”

其实,学界对量化考核的指斥早已有之。不少学者在接受采访时直言,量化考核过于机械,易导致“精品意识”缺失,让“十年磨一剑”成“一年磨十剑”。一些被访学者则对当下部分高校和机构使用的代表作制度较为推崇。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把学者逐渐从量化追求中解脱出来,鼓励学者坐冷板凳、出精品”。

创新性是质量考核的第一标准

采访中,多位学者对“以质量考核”的办法表示赞同,那么,科研绩效评估究竟该怎么评“质”?

“评价一项科研成果的价值,首先要看是否创造了新知识、得出新观点,看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邱均平表示,国家目前对学术成果的创新要求越来越明确。在他担任过同行评议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基金、高校基金等项目评审中,第一个标准就是创新性。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