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 留住文明

留住乡愁 留住文明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近年,中央对城镇化的提法多了些人文气息,比如要注意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要建构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让人们感到新型城镇化有了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意味,亿万民众对此也有了新的期待。

乡愁是什么?乡愁就是孩提时牵牛吃草的一脉青山;夏日中供我们嬉闹的一方绿水;夕阳里炊烟袅袅的一片屋瓦;她更是我们世代相传的共同记忆。

“记住乡愁”着实激发了无数人对家乡风土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同时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发展的软肋。我们都能注意到,在新一轮的城镇化过程中,古都风貌千篇一律,文物保护方式过于简单化,更有甚者,有的地方打着城镇化和申遗的旗号,将大量古村落和文化遗产拆毁、拆除,破坏了真正的文化遗产……

有数据显示,30多年来中国的城镇化率已从18%提升到50%以上,城市人口增加了4亿人,很多城市与城镇,由于未注重对历史记忆和文脉的保存,把本来古朴典雅的家园打造成了钢筋水泥铸就的硬壳,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困惑疏离、精神匮乏与心理焦虑成了常态,这造成了他们长年累月在孤独中漫游,并且这种孤独慢慢湮没了这些曾与古城、远山、炊烟产生和谐共振的心灵。

城市和文化遗产的关系不言而喻,它是共生共存,相互依偎的。所谓城市文化,核心是一个城市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世界上任何一个著名城市都是因它独特的文化遗产而流芳百世。说起古罗马,人们会想起竞技场和帝国文化;说起古雅典,人们想到悲剧艺术和对自由价值的推崇。西方如此,中国城市更是如此,盛唐长安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象,明清苏杭通俗文化的源远流长,古都北京凝结千载的历史底蕴……一座城市只有找到自己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个性,才能沿着这条小路找到城市的形象,找到市民的自豪和自信,并最终找到城市的活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城市虽然是人们参与创造、构建而形成的居住地,但这种参与,并不意味着城市形态和结构可承受任何人主观意愿的干涉。我们今天居住的城市形态,有着天然的历史记忆和大量文化遗产,这些都需要我们保护并传承,因此,城镇化作为中国一个漫长时期的历史任务,它是庞大的经济工程,却也是文化工程,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结构与政治观念的变革。有人评价,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实现一个诗意的中国,显然不能只靠诗意的手段,而要动员全社会的智慧与力量、凝聚各阶层的共识、运用更权威的法律手段,才能让这种诗意成为可能。城市化要与时俱进,但是绝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拔苗助长,这是最基本的前提。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我们要向爱护生命一样爱护自己生活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所以,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尤其要注意丰富“记得住乡愁”的内涵。就是说,我们一定要注意保留那一份诗情画意,要珍视山海秀丽、空气清新,乡愁可寄的自然环境;要珍惜宜居宜业、和谐文明,乡愁可寄的社会氛围;要珍重天人合一、勾连古今,乡愁可寄的城市文化。

留住乡愁,留住文明。文化是城市的根,城市的魂,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在今后的城镇化过程中,我们依然要要认真梳理城市文脉、提练城市精神,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文化从而引领城市的和谐有序发展。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