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和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着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一论述指明了问题是改革的源起,解决问题是改革的根本目的,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
去年以来,省委坚持问题导向,在跟进落实中央改革举措的同时,聚焦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障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化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一些领域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的来看,我省改革还处于初入轨道、初见成效的阶段,改革推进中还存在很多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解。未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正视改革推进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精准把脉、对症施策,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着力解决思想认识不到位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从改革实践来看,绝大多数地方和部门能够充分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能够积极主动推进改革,但也有一些干部思想认识上存在差距,影响了改革的推进。主要表现在:一是应付心态、等靠情绪。有的片面认为这一轮改革主要在于中央的顶层设计和省委的谋划部署,地方和部门只要照着做、跟着走就行了,推进改革缺乏主动性能动性,上面不推、下面不动;有的对改革工作“假重视、真忽视”,讲意义时滔滔不绝,具体改什么、怎么改却心中无数。二是风险顾虑、畏难情绪。有的担心改革中会遇到阻力,害怕触及矛盾,不愿改、不想改;有的循规蹈矩,不敢闯、不敢试。三是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有的存在利益驱动倾向,凡是能够扩权增利的,积极性就高,一动自己的奶酪,就不干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到位,行动才能自觉。要加强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强化责任担当,充分认识到改革是关系我省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不主动改革就难以创造新优势,难以赢得发展主动权。要以对党的事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历史责任感,更加积极有为地推进改革攻坚。要加强舆论引导,深入宣传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决策部署、进展成效,及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认识问题。要强化激励约束,把改革作为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思想境界和党性人品最好的检验。
着力解决改革选题精准度不高、方案含金量不足问题。推进改革,首先要从抓好方案做起,抓好方案要从选题做起。实践证明,凡是群众反响好的改革举措,都是题选得准、方案定得好;反之,有些改革举措推出后之所以落实不力、效果不佳,关键原因在于选题精准度不高、方案含金量不足。比如,有的地方和部门把一般性部署、常规性工作贴上改革的“标签”,用“发展题”来答“改革卷”;有的地方和部门推出的改革事项不少,但是真正立足实际、聚焦问题、有实质性突破的不多;有的改革方案大而化之,缺乏施工图和时间表,操作性不强。改革犹如长跑,选准题才能对准跑道,制订好方案才能跑好“最先一公里”。选好题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抓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障碍、影响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的热点问题率先突破。制订好改革方案必须把中央的精神和省委的部署贯彻好落实好,同时要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在具体化、实践化上下功夫;必须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尊重基层首创精神,使改革方案接地气、攒底气,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