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决策的速度要“慢”下来(3)

重大决策的速度要“慢”下来(3)

三、依法决策倒逼重大决策的速度“慢”下来

从根本上来说,提升决策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依法决策。依法决策就是要坚持重大决策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保证决策权限合法、决策主体合法、决策程序合法。只有通过科学刚性的决策制度来依法约束和规范决策行为,才能把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使重大决策真正“慢”下来。

一要树立法治思维,做到一切重大决策都于法有据。依法决策的基本要求是决策要于法有据,确保重大决策的各个环节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第一决策主体要依法。决策前首先明确决策事项是否在自己的法定职权范围之内,要防止超越法定权限的决策行为。第二决策内容要依法。决策方案颁布前要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法的,决策方案不得颁布。第三决策程序要依法。对有关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必须严格按照群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价、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程序进行。第四决策实施要依法。重大决策实施后,要通过抽样检查、跟踪调查、评估反馈等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决策存在的问题,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第五决策监督要依法。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健全追责制度,按法律规定对导致重大决策失误的责任主体追究终身责任。

二要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重大决策失误终身责任制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信息的客观和全面。因此,要尽快建立重大决策“台账”制度,这也会使重大决策的速度“慢”下来。要把谁提出决策议题、谁参与决策过程、谁参与风险评估、谁负责合法性审查、谁参与最终讨论决定等信息都要完完整整记录在案,形成重大决策的“台账”,为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的有效执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做到有账可查以后就要在“全查”上下功夫。要查各个环节,既要查公众参与和专家论证环节,更要查风险评估和合法性审查环节,当然重点是查行政首长的责任,查集体讨论决定的各个环节,谁的意见、谁的倾向、谁在主导等等。在全查的基础上确定究竟是行政首长的责任,还是其他领导人员的责任,或者是决策论证者、风险评估者和合法性审查主体等相关人员的责任。其次是“倒查”,要明确决策责任倒查机制的程序、步骤、方法和技术,不仅查直接的责任,而且要查间接的责任;不仅要查执行过程中的责任,更要顺藤摸瓜查决策过程中的责任。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不仅强调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而且强调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这样双管齐下,既能倒逼政府提升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水平,真正祛除“决策拍脑袋、执行拍胸脯、失误拍屁股”的“三拍”顽疾,又能倒逼各级领导干部保持政治定力,增强法治素养,提升履职尽责的水平。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竞争性选拔干部任用与拓展研究》(12AZZ007)阶段性成果;国家行政学院2013年度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13ZBZD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刘峰,国家行政学院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